星期六, 3月 31, 2007

考試制度應改革嗎?

近日,大馬教育文憑及高級大馬教育文憑考試成績放榜,各語文報章都不約而同的高調報導成績特優的同學,但也有社團領袖非議,認為不宜高調表揚特優生,這其實對學生個人和社會並沒有多大的好處。

去年,“神童”楊世明憂郁而終,過去的高調報導和媒體的過度注意力,往往弄巧反拙,不但對家庭、個人和國家沒有太大的幫助,我們的社會風氣和考試制度也必須深一層的檢討。

我國的教育制度忽略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強調過度的名利、分數競爭,考試制度也過于呆板,主流教育體系不接受獨中統考,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當我國各公立大學不承認獨中統考時,國內私立大專院校及國外大專院校都承認獨中統考,獨中生出入歐美、新、台等高等教育機構自如,本國的教育體系卻以各種不同理由排斥和歧視他們,造成我國歷年來無數的人才外流,國家人文經濟發展面臨瓶頸。

“新經濟政策”本身並沒有替土著子弟帶來應有的經濟突破,從1970年至今,新經濟政策實行了超過30年,土著的平均家庭收入依然只佔華裔的一半,若以人口平均收入來計算,相信土著的個人平均收入不及華裔人均收入的一半。

在經濟與教育隔離的政策裡,土著學生無法和非土著在同一標準下一同競爭、合作、面對挑戰,造成我國大專學術水平日益滑落。最令人費解的,就是大學入學標準就有兩大類︰幾乎全部以種族區分為高級大馬教育文憑班和大學預科班。之前大學預科班只開放給土著學生,雖然目前已開放10%的學位給非土著學生,但高級大馬教育文憑考試和大學預科班,依然被有關部門嚴重兩極化,對國家和土著學生本身是有害無益的。

為了節省資源,教育部應該考慮廢除大學預科班和高級大馬教育文憑班,采取美、日、中、韓、台的制度,實行中學六年制,劃一土著和非土著學生的入學標準,並模仿獨中的六年高初中制。若要讓大學入學考試多元化,可以開放給不同大學當局和民間特定團體,舉辦多語文的大學入學鑒定考試。

目前,我國的公立大學只能錄取50%左右的大學生,大學入學率依然偏低,有必要提升公立大學的質量,讓滯留國外的非土著學術人員歸國,大膽讓他們在公立大學任教、管理,不但可以提升國內大學水平,也對土著學生和學術界人士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這肯定會促進我國各族同胞間的融合。

土著學生和學術界不能害怕競爭,而與他族子弟自我隔離,長久來說,這反而讓自己的族群裹足不前。筆者真的很不明白,政府耗資每年以億元計算的開銷,把土著學生送到國外的歐美大專升學,接受大部分為白人學術人員的指導,為什麼不能接受有同樣水平,滯留國外的非土著學術人員任教呢?

我們必須承認歐美國家的進步程度,但也必須以平等待人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國人。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野巫豎石.巫程豪

布什心中要有伊戰時間表

美國總統布什只剩一年多的任期,在愈接近下台、愈成為“跛鴨”總統之前,應趁著尚有“行為能力”時,在自己心中訂下伊拉克戰爭處理時間表,於任滿前結束伊戰。苟能如此,他應可獲得一定的歷史評價。

若否,他不但將帶罵名下台,成為民間憎恨對象,名列不得人望總統之榜,與克林頓卸任後的風光不能相比,也與其父老布什總統聲望難以相提並論。他不但會是 “布什家族的敗家子”,損害其弟傑布的政治前途,也是“共和黨的敗家子”,將優勢逆轉,斷送驢黨的大好前程;更將是“美國的敗家子”,掏空國庫,也蝕盡美國國際聲望。

所以,布什總統應該要有緊迫感,迅速採取有效措施,去完成心中的目標。不客氣的說,若晚了,布什也就完了。這個時程表當然不宜宣布,以免國內的對手、國外的敵人刻意阻撓,徒生變數。但是,如果按照眼前布什的牛步,大概把爛攤子留給下任的機會居多。

本來,布什有個脫困機會,完全依照跨黨“伊拉克小組”的建議,逐步拔足伊戰泥沼。但是,這多少損害總統權威,也不符布什風格。於是,布什完全挑起戰爭責任,決定自行其是,而與“伊拉克小組”建議脫鉤。但因此承受的壓力空前,不僅民主黨抨擊,共和黨內也開始反彈。而鷹派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下台;副總統切尼在阿富汗遇襲,其前助理利比洩密判刑,陰影籠罩;此將使布什強硬政策的執行力量減弱。但相對的也製造了布什棄卒保帥的機會。比如,順勢請切尼走路,另擇賴斯國務卿或其他人選繼任,使得他的政治壓力暫時轉移,美國人民有再觀察的機會,從而得到喘息空間。

另一方面,則採文武兩手。一方面大量增兵伊拉克,迅速控制情勢;另一方面,則立即展開國際斡旋。在聯合國,推動新的伊拉克決議;在巴格達會議,推動阿拉伯諸國清理門戶;再其次,則與伊朗、敘利亞打交道,先取得局勢安定,再進一步達成合作。文武兩手多方並舉,而且刻不容緩。趁朝核武問題大致解決,轉移焦點、全力以赴,來尋求伊拉克戰爭終局。也因此,對中俄關係要力求平穩,才能獲得支持;對歐盟的爭取,更不在話下。

對布什文武兩手的反制將不可避免。布什必須獲得國會領袖信任,保證解決伊戰,並以美軍戰場安全需要,爭取支持增兵計划,使得巴格達形勢出現改觀,才能產生扭轉大局的力量。也唯經增兵,才能壓制伊拉克的動亂;布什勢須說服國會,而不是高傲地自行其是,徒滋對立。比如說,與國會領袖協商,聽取政黨建議的撤兵計畫,酌量採行,來吸收國會議員支持。當國會參與越多,共同背書,為布什減壓的機會才愈高。布什若一味站在國會對立面,而不是拉攏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將註定敗局。犧牲切尼,不失為取信國會的政治籌碼。

對海外,伊拉克的破壞和爆炸必然升高,死傷枕藉的鏡頭也必定動搖人心。布什必須透過與伊拉克政府合作,打幾場漂亮勝仗;同時施壓伊朗和敘利亞,從源頭處減少激進回教分子流入伊拉克生事。當然,對以色列的約制不免加強,對伊朗核發展不免小放水。(對朝鮮既已如此,對伊朗何嘗不可?)即使要算帳也留待未來適當時間,而非現在多面作戰,左支右絀。

易言之,增兵既不可免,則極力爭取立刻大舉增兵,以扭轉戰場形勢;同時,以戰謀和,達成外交突破。這些,都要布什總統放下牛仔身段,與國會和友邦打交道,始克有成。現在若仍端架子,應為不為,等到小規模增兵,師疲無功,而軍費創高、教育福利縮水,內外對立日亟,布什會連全身下台都不敢奢望。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金山人語.陳裕如

逆行的解放:參與恐怖組織的穆斯林婦女

2005年以來,許多有關婦女在回教國家(例如印尼)的激進保守宗教組織所扮演的角色新研究報告陸續出爐。例如印尼的激進組織──回教祈禱團,據悉有召募女性成為成員,但主要是成員的妻子或母親。其中較為人知的回祈團女性成員包括諾拉維查李阿都拉、敏花頓奧菲蒂和美拉阿古斯汀,她們都是嫁到組織中,也是她們參與策動印尼群島多宗騷亂的父親、丈夫和兒子主要支持動力。

較令人關注的問題是,女性積極被召募、訓練和參與地下宗教組織如回祈團,是否意味在像印尼這類發展中國家,女性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會及地位獲得提升了?這個問題是在女性經常是社會和政治層面的積極參與者和仲介,而有關婦女解放、教育和參政權力都有長足進步的社會背景下被提出的。諸如回祈團的組織是否女性參與公共政治生活的最新平台?還是意味女性在向權力架構和父權機制爭取平等權和解放的鬥爭中又退後了一步?

基本上,今天的東南亞回教組織──哪怕是中庸、現代主義、進步的、基本教派甚至武裝性質──沒有一個是有女性缺席的,或者說女性是被刻意禁止參加或排除在外的。印尼和大馬主流政治圈的任何一個主要回教政黨,包括印尼公正福利黨和大馬的回教黨,都以擁有上千黨員的婦女組為榮,她們皆積極參與黨內政治,大選期間亦會上街遊行拉票。

適用於東南亞主流回教組織和政黨的情況,也同樣適用於本區域的大量地下激進政教組織,包括印尼的回祈團在內。然而,任何了解女性今天在許多印尼及馬來群島政教組織的角色的嘗試,必須從幾個重要歷史背景來看:

首先必須注意的是:馬來和印尼女性向來都在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政經文教領域;

第二必須關注的是:即使回教傳入馬來群島後並在印尼─馬來世界落地生根,向來是回教去適應印尼─馬來社會的道德觀和習俗,而不是相反情況。換言之,是回教被在地化了,回教並沒有激烈地影響和改變了群島的社會文化境況;

第三,以歷史而言,事實是印尼─馬來女性的進步和印尼─馬來社會發展是一致的,以及女性參與印尼─馬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實際上是相當輕易的。舉例來說,當印尼在1945年爭取獨立及馬來西亞在1957年取得獨立時,婦女解放被視為理所當然,女性將擁有權力投票、受教育、擁有資金/產業和參政等。

印尼穆斯林婦女參與公共政治的傳統在19及20世紀發展得不錯,在長達30年的亞齊戰爭中,我們也看到女性戰士如Cut Nyak Dhien、Chuk Nyak Muetia、Pocut Baren和Pocuk Meurah Intan,她們勇於對抗荷蘭帝國軍隊。印尼的特別之處也在於其自誇是Laksamana Keumalahayati的故鄉,她是亞齊皇家海軍司令,是世界上唯一曾在國家海軍部隊擔任那樣重要職位的女性。

因此,當印尼激進回教組織同樣向印尼穆斯林女性開放門戶,視女性為政教鬥爭的潛在成員、支持者和盟友,並不讓人驚訝。

從那些已經加入回祈團的女性中,如諾拉維查李阿都拉、敏花頓奧菲蒂和美拉阿古斯汀,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同時令社會科學家和女性主義者困擾的現象:這些女性 ──她們當中不少受過良好教育,並具備經濟能力與地位──為何會選擇嫁給那些通過武力來實行社會改革計劃,主要目的是塑造一個可能會把女性列為二等公民地位的社會秩序架構的男人?以敏花頓奧菲蒂和美拉阿古斯汀為例,她們的婚姻是否存有感情?還是她們的婚姻只是政治需要甚於她們本身的需要,近乎是工具性結盟?

然而,一旦結婚並加入類似回祈團的組織,這些女性顯然在加強組織聯繫成員及在不同群島或更遠的網絡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通過婚姻關係,回祈團得以加強其網絡並延伸至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甚至去到巴基斯坦、埃及和阿拉伯世界。

女性可能會被回祈團引誘,甚至被領袖鼓勵向西方展開聖戰,但這不言而喻,因為組織內從來不會出現女性領袖。由此可見,考慮到她們在組織內的二等地位,很難將回祈團的女成員像阿美娜華都的象徵論中所詮釋的“穆斯林女性主義者”般列為穆斯林學者。回祈團內的女性成員或許被某些人視為整個印尼宗教性質武裝和城市恐怖主義新現象的“先鋒”;但在她們全力協助她們的男人毀掉印尼世俗國架構,並且令印尼女性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倒退時,她們實際上損害、貶低並邊緣化了印尼上一代女性主義開拓者的巨大貢獻。(譯:張立德)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另一面.法立諾

冒險家的天堂

目前的世界經濟情況可以稱為甚麼格局?是大好,還是大壞?是穩定,還是動盪?是創造均衡的財富,還是窮者更窮、富者更富?連經濟學家也說不準,因為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發展數百年後,日益繁雜、衍生許多金融工具和不同的架構,再加上全球化的推波助瀾,再也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未來的經濟走勢。

所以,對經濟的評估常有不同和矛盾的說法,一些學者和分析員,包括美國前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指美國經濟將衰退,但另一批人認為美國經濟不會硬陸。到底誰對誰錯,有時也沒有答案,因為經濟和市場的起伏不會再像以往那樣有固定的期限和規律,有時變化很快,例如2月尾至3月初的所謂全球股災。

股市暴升暴跌,誰是幕後黑手?


月初的全球股災,從美國、中國、日本、香港、韓國到東南亞,股市暴跌的程度令人心驚膽戰,但不到半個月就迅速收復大部分失地(雖然3月14日又大跌,也馬上回彈),根本不像有股災發生,連經濟學家預測股市會至少半年才恢復元氣,也全然不準。

這次的股災是沒有跡象的,專家對股災的成因有多種說法,包括股市調整、資金撤離、經濟衰退預兆、中國造成股市下跌、日本是罪魁禍首等。

第一種說法是股市高了就下跌,其中紐約股市過去7個月從高峰回跌一直未超過2%,4年來自高點回跌幅度也未達到10%,其他地區的股市也一直走高,這種現象異常,因此暴跌是正常的調整。

其次是資金撤離。資金撤離高風險的市場,特別是新興市場,反映市場氣氛轉向保守。

第三種分析是股災乃經濟衰退的先兆。美國雙赤字繼續上漲,加上房地產泡沫破裂,即將進入衰退期,股市投資者察覺先機,拋售股票避險,才造成股災。

另一種說法是上海股市忽然下跌,引起市場擔憂。因為中國經濟規模今非昔比,任何震動都會帶來巨大破壞。這種說法比較多人爭論,即日本的低借貸成本是造成股災的原因。眾所周知的是,日本政府為了振興經濟,維持零利率一段好長的日子,再加上美元之前強勁,日圓處於低水平,國際投機客看準借貸日圓的成本低,因此大量借日圓,來炒作全球的股票;但好景不常,最近日本政府鑑於經濟回春而提高利率,日圓匯率也上升,投機客為了避免借貸日圓的成本一路走高,因此拋售股票,來償還日圓貨款,套利走人。

其實,上述各種說法都有根據,但很多人忽略了為甚麼全球股市暴跌後,馬上就反彈?股市暴跌暴起,有人虧本,一定也有人賺大錢,這些興風作浪者就是手持至少2兆美元的對沖基金。

對沖基金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它們充分發揮錢生錢、錢滾錢的功能,凡是有利可圖的,他們都會投資,因此從炒國際原油,到匯率、商品、黃金和生產原料,甚至是企業併購,他們都有份,而且還是主導。

以石油為例,去年每桶原油炒到接近80美元,基金經理“人脈很廣”,很多分析員跟隨他們的調子,大唱區域局勢不穩定、石油供應有問題等,導致資金一直湧入原油期貨市場,油價將漲至100美元的論調言之鑿鑿;在油價漲至78美元時,基金經理馬上撤離資金,導致油價大跌。過後這些基金就把資金注入新興市場,炒熱全球股市。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所謂全球股災就是這一班人的傑作,而且股市能夠暴跌大起,可能就是因為他們串通起來,一起炒熱股市,再一起撤資;他們是賺大錢,可憐的是那些跟在屁股後面的小股友,成為了犧牲品,而在大馬,還有人不知情,胡亂吹捧股市,成為了投機客牟利的工具。

市場波動不定,投機客賺快錢


鑑於這些基金經理的“默契和串通”、善於利用資訊科技,搬運資金快如閃電,因此他們形同現代資金市場的蝗虫,所到之處,必有破壞。在這種情況下,全球市場將陷入動盪時期,不只是股市,各種商品價格在熱錢炒作下,都將大起大跌。

講好聽一點,現在是“冒險家的時代和天堂”,因為市場波動不定,除了投機客,有膽識和資金者也可以利用這種局面,來賺取快錢,當然有一些跑不快、看不準的人會成為犧牲品。因為,熱錢(游資)太多、市場波動異常,所以阻礙經濟的正常運作,造成經濟學家目前也無法準確分析全球經濟。

美國今天能夠在軍費不斷高漲、赤字天文數字的情況下,保持經濟不衰退,其中一個原因是對沖基金在全球投資帶來的厚利,資金又回到美國,從而支撐美國人的高消費、彌補美國政府的預算不足。

但是,不管制熱錢,全球勢必沒有好日子過、投資者和商人的血壓也會一路飆升。管理熱錢不能只靠個別國家的力量,必須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才能制定有約束力、全球通行及有效的管制機制。

追根究底,各種對沖基金的成立源自於經濟富裕後,有太多閒錢和閒人,他們把閒錢集合在一起,交由基金經理管理,稱之為退休基金或私募基金等等。要管制閒錢或熱錢,最重要的是,要讓閒錢有正當和高利潤的投資管道,例如各國政府提高債券回酬,利用閒錢投資社會項目,造福人群。此外,國際社會也必須有共識和一致行動,對各種借貸來投資股市、商品、石油和黃金等的資金,徵收高利率或高稅務,一來可以制止市場狙擊行徑,二來確保市場的穩定。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投機活動的成本太低,導致投機客可輕易借貸來炒作,假如對牟利高的投資活動收取高借貸利率,或收取投資稅,將可以避免工業生產原料成為投機客牟利工具。

國際社會長久以來沒有管制投機性的投資,借貸利率也不高,終於埋下今天的禍根。金錢該用來造福人類,而不是為人類帶來禍害,因此,以美國為首的先進國應主動規劃管制行動,假如繼續放任不理,或堅信自由資本主義不可干預市場的運作,最終將自食其果。而且中國、印度等國家也日益富裕,閒錢也將越來越多,如何管制閒錢將是穩定全球經濟的一大課題!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星期筆匯.林瑞源

寫作離不開政治

來自非洲尼日利亞的芬梭阿聶基拿(Funso Aiyejina)為了追尋黑人文學,以及黑人文化與世界的關係,他走遍了許多國家。從非洲到加拿大、從美國到南美洲,都讓他找到黑人文學。他最後落腳在加勒比海的千里達,在那裡找到他的終身伴侶。

千里達與多巴哥是南美洲東北角2個小島合併的共和國,一個需要放大鏡尋找的小島國,只有5千平方公里。其獨立日與大馬相同,都在8月31日。千里達的足球員在世界杯賽有不俗的表現,令人因此對千里達留下印象。

“這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它讓我發現,我並不孤單。我知道有很多其他學者也在做黑人文學與世界的關係。”

但他說,不管他在哪裡生活,他都是從尼日利亞、他的鄉村,出發去看世界,不論在千里達或加拿大寫作,他寫的都是黑人的文學。

“我也寫千里達或加拿大,但我主要寫的是非洲。不管我在或不在尼日利亞,尼日利亞永遠在我的心中佔有重要位置,是我寫作時的座標。”尼日利亞和他的關係,既複雜,又簡單。

“我寫尼日利亞,就是寫黑人以及黑人與世界的歷史與發展。我寫的不只是非洲,更是黑人。”

芬梭阿聶基拿的得獎作品《岩丘傳》寫的是政治與部族傳統的沖突。

“任何東西都與政治有關係,包括空氣。”他認為,環境的破壞也是政治行為的結果,他筆下的岩丘只是一個比喻。

“大自然是人民的一部分,破壞岩丘就如破壞人民和社會。我寫的是政治如何在破壞環境和自然,反映政治與自然的關係。”

芬梭寫了很多詩,卻在後期以第一本短篇小說《岩丘傳》得到第一個獎項。除了寫詩,他的主要職業是在大學裡教授文學。

芬梭出生於1949年,見證了尼日利亞於1960年獨立前後情形。他深切感受到殖民政治的控制對一個國家發展的影響。

“我是民族主義作家,也是政治作家。我關心人民,傳達的是人對社會的美好想望。”

他不認為有政治想法和具有傳達政治看法的作品需要在文學素質上有所妥協:“我說什么和我怎樣說,是一樣重要的。”

但他也強調,他不會參政。

和芬梭阿聶基拿一樣,來自愛爾蘭的麗塔‧安‧希斯金(Rita Ann Higgins)也堅持,她寫作是為了自己,沒有任何議程,沒有預設立場,也不想影響任何人:“我關心世界局勢和政治,我不是社會活動家,我不會去參加抗爭,但我願意了解社會與勢局發展。”

因為愛爾蘭,人們總會不期然的問起麗塔對政治的看法。

臉型狹長、眼窩深藏的麗塔,給人相當謹慎、惴惴的灰色感覺。她在面對有關政治的問題時,特別讓人感受她惴惴的不安。

她說:“我的記憶裡有被英國殖民的歷史,但沒有好或壞的意思。我不是種族主義者,我只是清楚知道我的身分認同是愛爾蘭人。”她強調自己是社會寫作者,但她又說,社會就是政治。

她來自天主教大家庭,但現在不相信宗教,因為她不喜歡宗教的條規。但她對精神信仰還有追求,現在重視風水,因為她發現睡在不同房間位置的床上,就會睡不好、生病。

麗塔有13兄弟姐妹,其中一人出生即夭折,另一名兄弟幾年前在沙地阿拉伯被挾持和遭殺害。提及此事,她眼泛淚光,抑制自己的情緒說她不想再講下去。

由於關注北愛爾蘭與共和國的關係,她拘謹但有點激動的說起她的一首政治詩《H座監獄的穿梭巴士》(H-Block Shuttle)。這首詩說的是親友去北愛的一座監獄探望被關禁在那裡的囚犯情形。監獄呈H形,囚室沒有窗口,只有囚室上方有一個孔洞,囚犯可以從這個洞孔聽見狗吠的聲音。

她的詩形容,在一次囚犯展開絕食行動時,去這間監獄探訪的人所坐的巴士:“巴士被封閉著,獄警從巴士上方點算訪客的人頭……。”

她的另一首社會詩《凱仁萊麗的麻煩》(The trouble with Karen Reilly)則描述北愛青少年的麻煩與問題:1名北愛天主教徒少女凱仁萊麗在偷車去閒逛時,在檢查站被英國士兵從背後開了36鎗。該名開鎗士兵最後沒有受到任何法律的懲罰,而且繼續在北愛爾蘭服役。

麗塔的作品被視為幽默、尖刻甚至有魔幻意味,但仍然具有深刻社會意義。她來自勞工家庭,在低下層人民著墨甚多,而且用女神等方式來“放大”主角的形象。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風流人物.報導:賴碧清

關注民生彌補改革欠帳

經過數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經濟發展,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外匯儲備超過萬億美元,都足以令中國老百姓引以為傲。然而,中國民眾今年將關注的焦點投向北京兩會,主要是因為有太多沉重的民生問題擺在面前。事實上,醫療、教育和住房如今被視為壓在頭上的新“三座大山”。民眾一直在詢問,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究竟對自己有何意義,他們期望看到中國領導層能夠採取切實舉措,讓更多的社會階層分享到經濟飛躍的發展成果,彌補改革欠帳,尤其是在住房、醫療、教育等難題上,提出解決方案。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會議上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將政府的大學獎學金由去年的18億元提升至95億元,明年還將達到200億元,中國教育部屬下的師範大學將率先免除學費,突出了莫讓金錢成為教育攔路虎的理念,雖然未必能一下子推翻壓在老百姓頭上的教育“大山”,至少可以讓眾多家庭看到領導層解決教育難題的決心和對策。

即使如此,中國政府投資在教育方面,仍未能達到佔GDP4%的承諾,在今年的兩會上備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詬病,顯見領導層仍有極大的改善空間。

在醫療問題上,溫家寶亦提出,今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範圍將擴大到全國80%以上的縣市區;加快建設以社區為基礎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啟動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政府對困難群眾給予必要的資助。

但根據財政預算報告,中央財政安排醫療衛生支出達到312.76億元,同比增長86.8%,使得醫療衛生支出佔2萬6千871億左右的中央財政支出的1.1%左右,與中國的經濟實力和財政收入的迅速增長全然不相符,也與老百姓的心聲相去甚遠。

世界衛生組織公佈,中國醫藥衛生總體水平排在第144位,衛生公平性排在第188位,在全世界列倒數第4位。發達國家的醫衛開支均佔GDP10%以上,新興國家中巴西是7.9%,印度是6.1%。即使是經濟發展十分落後的非洲國家贊比亞,亦達5.8%,而中國只佔2.7%,為全世界倒數第一。這樣的數據,不僅與中國的大國地位、飛躍發展的經濟狀況,以及國家性質不相符合,亦與領導層主張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施政理念背道而馳。雖然要讓13億人都能充分享受醫療保健,在短期內並非財政力量所能做到的,但改變中國的醫療衛生財政投入,讓財政收入向醫療衛生領域大幅度傾斜,卻是力所能及的事。此外,溫家寶將中國今年的GDP增速定在8%,但最新發佈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藍皮書披露,在“十一五”期間,有9個省分的GDP增速定在10%以下,其他 22個省分都在10%以上,其中在12%以上的有4省。地方官員對GDP的迷思仍主導著經濟發展的思路。由此不難理解,為何中國的GDP增速每年均會遠遠高於政府工作報告所定的目標。

由此亦不難理解,為何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定下5年內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低10%的目標,當年降耗指標僅下降了1.2%,減排指標也未實現。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的解釋是,在落實降低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方面,由於種種原因,已將一年一算帳,改為5年算總帳。如此,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約束性指標,約束作用全然喪失。在北京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中,似乎中央政府不得不讓步。這種調和的結果,很可能是5年之後,降低GDP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這兩大目標,仍無法兌現。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東張西望.夏泰寧

將來兵擋 水來土掩

近日,勝傳衛生部長兼拉美士區國會議員蔡細歷將在下屆大選移師振林山國會選區,據說主要是讓位給林熙隆,並鉗制行動黨在士古來的勢力。若是蔡部長真是來振林山,在野黨也只能以“將來兵擋,水來土掩”的樂觀態度迎戰。

消息指筆者在士古來(振林山國會選區內的州議席)的政治影響力日益膨脹,是導致蔡部長矚目的原因之一,筆者確有受寵若驚之感,看來有關方面很可能抬舉了在野黨的實力。

國陣不願見到在野勢力在士古來、振林山一帶扎根,卻是很合邏輯的推理。士古來、振林山和州未來行政中心都處在伊斯干達經濟特區內,對不願意容忍在野黨勢力的柔佛州國陣來說,讓在野黨共享未來經濟特區的政治疆域,的確是不可思議的事。

筆者曾在上篇〈對柔南經濟特區的期望〉中提出,柔南經濟特區必須在更民主、言論思想自由的環境下誕生,才能吸引歐美投資家的青睞,因為政治民主和多元化才是現今社會穩定的基礎。

國陣必須更有寬闊的胸懷和政治智慧,並借助在野黨的智慧,才能使柔南經濟特區計劃成功。一名堅持請筆者成為有關社團主講嘉賓的負責人說,也因為有了在野黨的政治智慧參與,巴生谷的經濟也能成功發展。他說,社團應該多聽取在野、在朝兩方的見解,而不是自封門戶。若是自我封閉思想,柔南經濟特區怎會成功呢?

歷年來柔佛州國陣都能守固若金湯的堡壘,只要在大選時猛轟一兩個在野黨的堡壘區,就能保住一黨專政的局面。從1995年至今,連續三屆大選,在野黨都吃光蛋,除了上屆大選,回教黨因技術問題僥幸贏了新加蘭州議席,國陣絕不允許任何缺口,以免星星之火可燎原。

國陣擔心士古來州選區失守的言論,自1995年大選就不斷出現,一直是在野黨被“看好”卻節節敗退的沙場。1995年在野黨輸了7千張多數票,1999年輸了1萬1千張多數票,只有2004年大選輸得較少些,共是2千張多數票,但在野黨都無法攻下此城池。

除了士古來外,麻坡的文打煙州議席也是在野黨歷來被看好可贏的選區,在上屆大選,行動黨候選人陳正春只輸了400餘張多數票,飲恨沙場。據悉,陳正春輸在關鍵性的一場鴻門宴,因沒有宴酒請客,被人批為驕傲、吝嗇。陳氏輸了大選,也丟了工作,卻沒人願意拔刀相助,只能感慨我國政治如此無情,思想領域尚待開發。

筆者認為,只有擴大在野黨的政治疆域,才能在柔佛州有所突破,否則,在下屆大選,柔佛州在野黨吃光蛋的可能性還是偏高。在野黨成員的斗志必須提高,也因此筆者曾提出︰在野黨在2030年執政柔佛州的宏願,而各成員必須以長遠目標為依歸,不把短期得失看得太重,才能團結一致面對挑戰。

短期得失,猶如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野巫豎石.巫程豪

中共的質變

備受矚目的“物權法”草案,日前在中國十屆人大常委會議中修正通過,預計在3月16日的人大閉幕時將獲得通過立法。至此,已可看到中國共產黨逐步質變的徵象。

在中國大陸,土地國有,一切歸公,土地沒有所有權的問題,卻有使用權的問題。因此,在中國發展的過程中,都市化、工業化勢必牽扯現有土地使用重新分配。徵地或動遷,理論上均無礙可行,實際上卻要安頓土地上現有使用者,不論農家或住戶,小的從一家一戶的移住,大的到三峽壩區的千萬人民安置,不論實務或政策,都有千頭萬緒的法律問題,不是靠行政命令便能解決。強硬上馬,極可能引發人民反彈、抗爭甚至暴動,給社會添加不安因數。如處理稍有不慎而造成連鎖反應,便會危及共黨統治。

在穩定壓倒一切的前提下,土地使用既成為發展的基礎,也是麻煩之源,因此,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愈快,配套的物權法立法便愈形迫切。十餘年間,隨著開放的步伐,人大立法的形勢也愈趨成熟,終至在今年獲得突破。此期間,左派的反對聲浪一直未減;但是,形勢比人強,時代的潮流莫之能逆。歐洲共產主義早已破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共黨的領導便會遭遇挑戰。從這個角度觀察,便知物權法通過的意義何等重大。它既是現代化發展的配套,也是未來中共統治的預立基礎。

對中國共產黨而言,這一步的跨出,乃順勢而下,已不可避免。“江朱體制”時,資本家准許入黨,是對人的特許調整,使組織隊伍的成分發生異變;“胡溫體制” 下,物權法的通過,則是對土地使用的特許調整,使未來不僅減紛止訟,更為社會主義內涵的變化預立張本。如果說,反分裂法是民族主義的立法,則物權法是民生主義的;進而當前出現“民主是個好東西”的學術聲音,以及胡錦濤對民主的肯定,如果樂觀期待,則中國有關民權主義的演變即使最晚出現,也終要露頭。

經濟帶動社會變化,社會帶動政治變化。中國的經濟變化從深圳、上海的試點,而逐漸從濱海地區、大河流域進入區塊化、內陸化,因此,其社會變化自然也由點而面;物權化是嘗試解決經濟變化、社會變化在廣大領域上出現的問題,是中程性質的因應配套產物;終極的,中國大陸一定要面對廣大人民的基本權利問題。此將是長程的國家工程,應形勢成熟而出現。資本家入黨的黨章新規,和物權法的得以通過,其實便是一個證明,顯示“反左”將是中國的大勢所趨,即使現在仍藏頭遮臉。

資本家入黨開了小切口,物權法繼之,算是小破小立。中共絕不致大破大立,而會在穩定的前提下,“摸著石頭過河”,試探民主。但是,必須指出的是,社會的異變既不能迴避,則中共的政治質變必須相應產生;物權法顯示的,乃是一場寧靜革命的重要轉折過程。中共能順天應人,則仍可維持管治;若否,則未來動搖體制的衝撞將不免發生。潮流所趨、形勢如此,物權法終在人大順利通過,其政治面的影響,猶勝於經濟面的新張。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金山人語.陳裕如

大馬的改革議程往哪裡去?

大馬警方很少向國內的部落客──即那些在網上撰述言論和發表看法的人──尋求協助,直到最近,“部落客”仍被視為具有破壞性,甚至會危害國家安全。最近大馬一些著名的部落客被指控在網上張貼誹謗國內有影響力人物的文章,因而被控上了法庭。

然而今天,大馬警方卻向部落客求助,以調查一名資深政治人物涉嫌收賄500萬令吉,協助一些緊急法令扣留犯獲得釋放的案件。3名前扣留犯的身分已被鑒定──據了解,3人和涉及國內暴力罪案及賣淫活動的黑社會暴力集團有密切關係。相信有人會問,大馬到底是怎麼了?

消息令大馬人感到訝異,新聞報導,反貪局調查組主任莫哈末蘇克里表示,反貪局目前正在調查大馬政府內的一名資深政治人物被收買,運用他的權力釋放扣留犯的案件。然而,調查工作是因為國內兩個獨立網站揭發有關賄賂的詳情後而展開的。儘管有關調查已被公開,但國內安全部副部長佐哈里則公開否認涉及任何罪行。

當反貪局調查資深政府官員之際,另一宗醜聞也曝光了:反貪局總監祖基菲里本身被指控涉及貪污。令事情變得更複雜的是,祖基菲里的案件是由退休的沙巴州反貪局前局長莫哈末南利揭發的。當市面上充斥臆測,而自命知情者把這刺激的八卦加以散布時,首相阿都拉排除了未來可能掩蓋事故的可能性,強調會嚴正看待指控和正式展開調查。

到現在為止,大馬警方的行動相當快速:全國刑事調查總監尹樹基已展開了他的調查,要刑警全力徹查。儘管國內安全部副部長表示歡迎調查他,他沒有任何隱瞞,但整個事件使政府聲譽受到影響。

首相阿都拉挾著強大民意上台,因為他承諾改革,而大馬人也相信他的誠意。他承諾塑造清廉政府,終止企業優先權,並且會關注政府與私人界的曖昧行為。但這並不意味大馬人相信一切可以因此達成,因為大馬的貪污醜聞可以追溯至1970年代,到現在為止,只有少數案件曝光並被帶上法庭。即使外來投資者會把貪污因素計入投資風險,但最終還是民眾的看法決定了阿都拉的形象。

在此必須注意的是,領導人的承諾必須獲得他服務的機制良好配合;以大馬的情況而言,我們的機制存有許多惰性,對改革都傾向於口惠而實不至,沒有真正去承擔任何政治風險和痛定思痛去糾正問題。

然而,令人關注的是,有關指控首先是出現在網絡。雖然許多部落格張貼的都是無聊瑣碎的瘦身、時裝和兩性課題,但仍有幾個著名的部落格崛起,成為可信賴的資訊提供者。這些資訊經常是正確的──拜政府內部經常有不少訊息“洩漏”之賜。

大馬人可能厭倦了體制改革、反貪和透明化的承諾。畢竟一宗涉及主要企業家謝英福(柏華惹鋼鐵的前領導人、80年代的大馬鋼鐵大王)的冗長貪污案在法庭以龜步速度審訊中。

不過,對於不滿現狀和失望,厭倦了空洞的承諾和看不到實質成果的大馬人而言,互聯網成為了一個集合集體行動和遊說的空間。大馬政府會如何面對這新的壓力?(譯:張立德)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另一面.法立諾

2008年誰主浮沉?

2008年的台灣總統選舉將是全球華人與世界關注的焦點。對于沒有懸念的選舉,人們就不會有太大的參與感,像香港回歸祖國後,由于特首選舉不是普選產生,沒有烽火連天的選戰,因為結果早已不言而喻。

台灣的選舉一向吸引許多眼球的關注,2008年誰將入主總統府,在台灣起伏多變的政局中,沒有人敢斷言結局。2004年大家都看好連宋必勝,又有誰會想到最後一刻竟然能讓陳水扁翻盤。

台灣族群分裂,本省與外省人在政治人物操弄下,看來越演越烈。而只有分裂的族群,才使政治人物尋找到他們的位置與空間,吸取支持,運籌帷幄,致勝千里。凸顯二二八的悲情,把本省人被欺壓的歷史重演,就是民進黨執政後反制以免外省人奪回政權的策略。

因特別費賠上清廉形象


陳水扁的家庭弊案,與馬英九的清廉形象形成強烈對比,國民黨原以為陳的國務機要費拖的時間越長越好,這樣才能把民進黨拖累拖垮,但北高兩市選舉,證明了國民黨的預估純屬一廂情願。馬英九的市長特別費,不論是非對錯,畢竟有處理上的瑕疵,賠上其所謂的清廉形象,政治代價不可謂不高,也使陳水扁得以謝天謝地,找到政治的突破口。

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台灣,你可以懷疑司法,但不得不尊重司法的獨立。任何人依個人的意志與習慣來立論難免偏頗,檢調單位起訴陳就是司法獨立,而起訴馬就是司法被操縱。馬選擇一旦市長特別費被起訴即辭國民黨主席一職,坐言起行,贏得喝采。

陳雖然司法案件纏身,但仍作困獸之斗,面對媒體依舊春風滿面,畢竟大權在握,絲毫不受影響。施明德的百萬紅衫軍就是把總統府團團包圍,也撼動不了陳握有的總統特權。要在立法院取得三分之二的總統罷免,兩黨立委人數相當,更是談何容易。

眼看2008的大選,國民黨與民進黨均不敢掉以輕心,馬英九的神話已經在北高市長的選舉中破滅,民進黨的謝長廷在台北市險輸及陳菊在高雄市獲勝,說明了在族群分裂的背景因素下,選票是否能理性地投下,還得看選民的知識與文化水平。

國民黨與民進黨分別要在這一兩個月內推出總統候選人的組合,在權力與欲望的驅策下,舍我其誰成了政治人物最佳的寫照。到底馬王配,還是王馬配,早有心結的雙方要退讓一步確實不易,盡管馬擁有龐大的民意基礎,也被認為是最理想的人選,但若王在背後扯腿,國民黨分裂,那民進黨肯定將坐收漁利。

民進黨的四大天王當然也各有盤算,蘇貞昌握有龐大的行政資源,游錫控制了黨機器,呂秀蓮貴為副總統,而謝長廷在台北市長選舉中展現了一定的能量與群眾基礎。誰將出線,以確保這場硬戰只許成,不許敗?

兩黨初選,內部妥協是否成功,還是淪為內斗,互相放話與角力,全看黨員的素質與智慧了。事實上,要把民進黨的執政權推倒,沒有謀略恐怕不易成事,若國民黨忙于爭權奪位,內斗內行,外斗外行,要奪回執政權將是緣木求魚。

最近,陳水扁提出的“四要一沒有”,雖然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有人甚至認為不必認真看待──所謂的“四要一沒有”指的是“台灣要獨立、台灣要正名、台灣要新憲、台灣要發展;台灣沒有左右路線,只有統獨問題”──但和他在2000年就職總統時宣示的“四不一沒有”,即“不宣布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兩者出現極大的反差。

徹底切割國民黨的影響


台獨擁有一定的市場,陳提出台獨必將與國民黨的親中有明顯的切割作用,能吸引深綠群眾。近來的去蔣介石化,去孫中山化,就被視為要徹底削弱國民黨的影響,把國民黨定位為過去威權的統治,應該放進歷史。

台灣中正紀念堂與兩廳院園區即將分別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與“台灣民主公園”。至於中正紀念堂圍牆是否拆除,仍在研究與規劃。為抗議民進黨政府的“去蔣化”,蔣家後代蔣孝嚴表示,將在3月31日發起反撕裂、反仇恨、捍衛“中華民國”遊行,國民黨已經表示支持。

為了反擊陳的主張,馬英九提出了“五要”:一,要在“九二共識”前提下和大陸恢復協商;二,希望大陸和台灣簽署和平協議,建立互信機制,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三,希望拓展對大陸的經貿關系,建立共同市場;四,和大陸研究,不是以零和游戲做基礎,而是以務實主義增加台灣空間;五,希望擴大和大陸的文化與教育關系,尤其是年輕人交流,減少沖突的機會。

不論是“四要一沒有”還是“五要”,國民黨與民進黨事實上已跌入了明顯的統獨之爭,這正是民進黨所樂見。畢竟大陸的900枚導彈對準台灣已經被視為不友善的舉動,而海峽兩岸不同的政治體制,共產與民主的難容更是顯見。只要民進黨能凸現台灣人被大陸打壓,便將激起台灣人的民族情感,而民進黨將能因此獲益。

中國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兩週年前夕,陳水扁又有議題發揮,他再提出四項呼籲:第一、當中國人權沒有改善、當中國仍然不放棄對台動武的企圖之前,包括歐盟應該繼續堅持對中國的武器禁運,而不應該有任何的解禁。第二、反對美中共管台灣,但是台灣、美國和中國應該共管台海的和平安全和穩定。第三、中國應該向台灣學習貫徹軍隊國家化。第四、中國應該實施真正民主的選舉,應該公平、公正、公開,政黨可以公平競爭,在野黨能被承認,而且有機會能政黨輪替的民主選舉。

陳水扁有許多的議題能引起媒體關注並成為焦點,當國民黨內斗到底時,那正是民進黨大奏凱歌的時候。沒有議題的政黨,他們將無法竊佔媒體追逐新奇、聳動的慣性。國民黨如果留下的議題只有“內斗”,2008年哪有不敗的道理?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星期筆匯.陳錦松

民進黨不會止於“四要一沒有”

陳水扁喊出“四要一沒有”口號後,引來北京強烈抨擊扁毫無誠信,華盛頓則指扁的言論令人質疑其此前的承諾,對台海局勢沒有幫助。然而,台灣總統府卻強調, “四要一沒有”並無牴觸“四不”,也與任何選舉無關。行政院長蘇貞昌亦在立法院為扁背書,指“四要一沒有”並未違背之前的四不原則。不過,這些辯解純屬 “此地無銀三百兩”,扁此時喊出“四要一沒有”,明眼人都知,目的是以激進台獨路線為民進黨贏得2008年總統大選鋪路,因為民進黨要贏得選舉,絕對少不了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支持。不難推斷,民進黨推進激進台獨進程,並不會止於“四要一沒有”,只是未來的主角未必是陳水扁,而是走向前台的蘇、謝、游、呂四大天王。

“四要一沒有”與“四不一沒有”是否相違悖,這是小學生都能回答的問題。台灣總統府認為,扁的談話經縝密思考,對台灣困境有感而發,為體現台灣主體意識,明確訂出台灣未來幾年應走的道路。換句話說,民進黨當局的辯解基調是,“要”不意味著去做。大概也只有台灣的政治人物,才會習慣於這一套詭辯邏輯。在外界理解中,“四要一沒有”就是告訴台灣民眾,民進黨若繼續執政,其方向就是將“要”和“做”合而為一變為“要做”。此時不敢宣布台灣獨立,是因為怕大陸武力攻台;不能宣布制定新憲,是因為在野黨為立法會多數。不過,泛綠支持者的胃口早就被民進黨吊高了,要爭取泛綠支持者的選票,民進黨只能以更激進的台獨口號甚至行動,來換取他們手中的選票。

陳水扁喊出“四要一沒有”的口號後,美國即對陳水扁提出批評,認為扁如何履行“四不一沒有”承諾,是對他本人的領導力、可信度、政治才能及他保護台灣利益、處理和他人關係、維護海峽和平與穩定的能力的一次考驗。然而,美國的批評亦只是說說而已。因為美國人在兩岸關係方面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例子,世人也見多了。就在陳水扁喊出“四要一沒有”幾天前,美國國防部剛宣佈,出售400多枚導彈給台灣,總值超過4億美元。這樣的時刻,這樣的舉動,究竟意味什麼呢?在北京眼中,當然是對台獨分裂勢力的鼓勵,是對民進黨政府的支持。

針對“四要一沒有”,馬英九和國民黨代主席吳伯雄同批陳水扁的言論是選戰語言,而且扁常前言不對後語、說話不算話,經常自己否定自己的說法。不過,對扁而言,之前的“四不一沒有”,是他根本不想說而不得不說的話,現在的“四要一沒有”,則是他擔任台北市長,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時就想喊出的心裏話。馬問扁究竟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再次暴露出其政治上的天真。

其實,民進黨的台獨路線走到今天這一步,早已是假中有真,真中有假,是真是假完全看時空變化而有不同解讀。由於泛藍如今仍掌握立法院的多數席位,扁未必能在任內實現法理台獨,但他喊出“四要一沒有”口號,至少可以滿足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心理需求。只要民進黨能夠靠本土政權保衛戰的定位贏得總統大選,不僅心理台獨將長期維持下去,法理台獨的可能性亦愈來愈大。身為在野黨領袖,馬英九又怎麼可以將陳水扁的“四要一沒有”僅僅當作選戰口號呢?

針對“四要一沒有”,國台辦負責人發表談話,指陳水扁赤裸裸喜歡台獨、在台獨分裂道路上又邁出危險一步。盡管如此,北京亦深知,扁要挑北京召開人大政協兩會的時機提出“四要一沒有”,就是要激怒北京,為民進黨的選戰爭取反向助力。因此,北京的抨擊亦只是點到為止,表現得相當克制。只是,台灣總統選戰尚未正式開打,北京必須為民進黨未來更為激烈的挑釁做好準備。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東張西望.夏泰寧

口頭保證

世界上最了解華人的,不是華人;最了解華人的應該首推英國殖民政府,其次是不同政黨的政治人物。他們最了解華人的優點,也是致命的弱點︰不但做生意靠一張嘴巴講信用,連講政治權益也是靠一張嘴巴講信用,白紙黑字的合同對他們來說不管用,人若不守信,白紙黑字的合同和衛生紙又有何差別?

英國人早就了解典型華人的特性,華人集聚區有神廟、學校和私會黨。英國人認識到︰華人擅長于有組織性的幫派體系,卻懦弱于有組織性的政治訴求,並缺乏法治和憲制斗爭精神。英國人知道在談判最後一分鐘,只要拍拍華人領袖的肩膀,他們都會說︰“Yes,Sir,一切由你安排”。

華裔領袖認為只要有口頭上的保障,民族前途就可以高枕無憂,政治訴求全是講口頭信用,以口水為證,對什麼叫白紙黑字的憲法保障,看來是滿頭霧水。

當年談判獨立時,華、印裔領袖讓步,答應不把各自母語列入官方語言,相信巫統領袖的口頭承諾,“公平”對待母語教育,並讓憲法公式化的保障學習母語的“權利”,但沒有明文規定政府具有義務公平對待母語教育的發展,華裔、印裔領袖就高枕無憂了。這比較起南非各民族堅持種族隔離政權崩潰後,南非新憲法必須承認 11種官方語言,並明文規定政府必須公平撥款發展母語教育。這證明在獨立談判時,代表華裔的馬華領袖被英國殖民政府和政治人物誤導了。

教育部長希山幕丁說,希望把國內華小辦得比中國的小學還好,似乎在提醒馬拉西亞華人要知足,華裔領袖無不叫好。我們是馬來西亞的公民,華小、淡小應該和國小相提並論,而不是與我們祖先來源國的印度和中國相提並論。

教育部沒有把增建華小、淡小的撥款需求列入第九大馬計劃是事實,部長的口頭承諾只能當作參考,華裔領袖應持保留態度。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野巫豎石.巫程豪

王金平選總統的戒惕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近日將展開協調,以期推出“一組最能勝選的候選人”之際;立法院長王金平除了力拱連戰回任黨主席之外,也明確表示積極準備總統選舉。這是王營最近諸多表態之一,值得注意。

從民主的角度而言,政黨也當然宜依選舉的流程,推選出黨政領導人。所以,外界來看,寧見國民黨能出現有競有選的局面,無論黨主席或總統參選人皆然;如果擔心爭持不下、造成分裂,而非採協調出線的方式不可,則只能嘆息國民黨內的民主素養不夠,仍須靠密室協商、權力分配的黑箱作業來擺平分歧。

所以,對國民黨仍然迷信協調、寄望元老操盤,若真能順利達到目的,外界自無話說;否則就應坦然開放選舉。國民黨不要太沒有自信心,以為一選就爭、一爭就亂、一亂就敗;在一個開放、多元及民主的社會,其實今昔早已不同。不說美國兩黨總統初選如此,即使黨齡遠不及的民進黨都不會鬧分裂、讓人看笑話。民進黨迭經貪腐大案風暴,仍堅定團結一致,其黨德、黨紀便令人印象深刻至極;國民黨大可不必怕選舉會造成分裂,在台灣,出走自立門戶的政治人物,起碼至今尚無勝選的例子,可派給國民黨一粒定心丸。

回過頭來,對選前各種放話,倒有撥清迷霧的必要,來鼓勵各造雖然透過選舉分出勝負,卻要避免選舉的毒舌無端造成鴻溝,而寧見君子之爭,也唯有君子之爭,才能確保選後團結。比如,王金平說不能為馬英九的清白背書,這是有失風度的攻訐。司法未定罪前皆推定清白、不宜定論,這是常識,社會各界應如此觀,黨內同志該互重互敬,更宜如此。這種話像對手政黨的詆毀,不像同黨大老的表態。比較SOGO案、國務機要費案中民進黨內盲目挺扁的言論,對王金平的說法,能無感慨?

馬營沒有回應。但是外界更為擔心的,反而是王金平的清白背書。王在立院多年,調和爭端,分配利益,加以涉入地方甚深,其實“罩門”更多。在未走上第一線前,他是藍綠皆敬重的協調者;一旦領導國民黨角逐大位,這層優勢便立刻喪盡,甚至太阿倒持、授人以柄。民進黨豈有保留火力、自失城池的道理?於是,過去所有協調各方的功績,便立刻遭扭曲為敗德的證據;甚至無中生有、在關鍵時刻抹黑、栽贓。

吳敦義選高雄市長時,出現造假的緋聞錄音帶,是一例;宋楚瑜的興票案,及密會陳水扁被指求官,和在美會晤中共高官,是另一例。誰能擔保陳水扁和綠營不會造謠,謂在過去“扁王會”的過程中,王曾經出賣靈魂?扁若指證歷歷,而密室之中僅二人碰頭,王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扁又有刑事豁免權,等到事過境遷,即使法院還了王金平清白,也是遲來的正義。吳敦義、宋楚瑜吃的虧,可為遠鑑。高雄市長的走路工案,則是近鑑。

從另類角度思考,馬英九遭翻底清查,民意反升,已是利空出盡;而王金平“材料”甚多,敵營磨刀霍霍,卻是利空罩頂。王金平政壇聲望崇隆,對參選的醜化,要有心理準備,外界絕不允見攻訐來自馬營,卻憂慮敵營的惡彈亂打。未來國民黨內的選舉,各造都要注意,這是“藍藍”的君子之爭,不能演出“藍綠”式的殊死鬥爭。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金山人語.陳裕如

禁制令歷史:大馬何時學習與歷史共存?

人文學者會告訴你,歷史恰好是其中一個最為政治競爭的學科。眾所周知,撰寫歷史絕對不是單純的程序,而且客觀性的主張──不管是如何地值得讚賞或高昂冗長地表達──也早已不復在。“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說法,也已經是陳腔濫調,但無論如何,這還是事實。何況歷史還在持續不斷重複千篇一律的故事;不斷訴說 “屬於我們”的故事,已不只是誇張修辭的形式了。任何主張客觀性的道德“真實”(如果有人可以在歷史撰述中完全做到),一般都需要做到一再重訴同樣的論據,藉以達到一致性和完整性。

這就是為什麼官方史料編纂和官方歷史學家都怯於讓次階層發聲。在許多後殖民社會,後殖民獨立的敘事都厚臉皮倉猝地撰寫,以期隱藏或掩飾與帝國霸權和殖民君主勾結;殖民地之間的小規模內部制度糾紛,以及許多這些鬥爭都是愚笨的,摻雜了僥倖和奸詐等實例。

上述情況對許多後殖民地及馬來西亞而言,都無一倖免。據知,大馬的獨立是英國和馬來亞貴族──愛國者之間的君子較量,沒有涉及流血的戰爭。和印尼、緬甸、菲律賓,及最近的東帝汶情況不一樣,大馬的獨立是協商的結果。

但在官方敘述中遺漏了的是,在貴族──愛國者如東姑阿都拉曼、我國第一任首相──爭取到獨立之前,馬來亞的未來乃取決於馬共在森林裡對抗英帝國部隊的流血鬥爭。馬來亞在1957年獨立,但國家卻早在1948年既由英國宣布、直至1960年才結束的緊急狀態中崛起。

然而,在獨立之前,馬共已經不斷地被污名化和妖魔化,成為脅迫自由世界的危險紅色妖魔。隨冷戰結束,這些論述現在大部分似乎過時了;但在1950和1960年代,同樣的妖魔化論述被利用來將馬共系統化地描繪成準備接管馬來亞、並維護北京和莫斯科利益的第五縱隊。

由於違反此規範,有關馬共的影片、其鬥爭和黨員傳記,都成為大馬的禁忌。最近電影《村民,你們好嗎?》(Apa Khabar Orang Kampung?)就被禁(奇怪地,在不明原因下被稱為《村民的電台節目》〔Village People Radio Show〕)。有關電影的導演阿米爾莫哈末(Amir Muhammad)上兩星期出席了柏林影展,影片得到了不少讚賞。

就像他的上一部電影《最後一個共產黨員》,阿米爾莫哈末的最新電影在本身國家被禁。《最後一個共產黨員》曾獲大馬電檢局通過,卻被內政部查禁。阿米爾最新電影被禁的原因是“歷史不正確”,同時呈現歪曲的歷史面貌。諷刺的是,數十年來,大馬歷史學家也在辯論著馬來西亞/馬來亞的許多殖民地歷史也被歪曲了。與此同時,有人亦會重申歷史撰寫的老問題:有沒有歷史事項能夠免除於作者本身的主觀性、文化觀點和與生俱來的唯我論?

這似乎顯示出馬來西亞還在承受成長之痛,儘管我國今年將慶祝獨立50周年。50年後,儘管馬共今天已不存在了,但情緒仍然敏感的右派國家主義者只會容忍不和他們觀點相左的異見;馬共以及其武裝部隊在二戰時期對抗入侵馬來亞的日本蝗軍,及在戰後回到馬來亞的英國軍這些貢獻遭到否定,被殖民者謂為“恐怖土匪”,而馬共及其黨員一再被拒於歷史書外,抹煞歷史的程序至今仍存在。

阿米爾的電影被大馬禁演,雖諷刺但不令人驚訝。“禁”這個字眼和“排除”有詞源上的關係,意即把一樣東西驅離一個熟悉的空間。《村民,你們好嗎?》被禁,可能是嘗試把過去從現在中驅離,但在熱衷於加注本身認為“正確”的歷史觀時,大馬當局的做法顯示出,大馬仍然無法適時與複雜且不斷改變的歷史共存。(譯:張立德)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另一面.法立諾

美國單邊主義走向沒落

2006年11月7日,關係美國未來政治走向的中期選舉結果揭曉,民主黨大獲全勝,不僅控制了參、眾兩院,也在州長選舉中改變了共和黨控制半數席位的局面。這是自1994年以來,民主黨首次全面取得參、眾兩院的控制權,也是12年來第一次占據了多數州的州長席位。

伊戰使美喪失道德權威

這意味眾多美國選民已改變原本支持布什的立場,投向反對伊拉克戰爭、獨斷獨行和道德淪喪的民意主流,也顯示了共和黨所代表的美國新右派保守主義及單邊主義政策已走到盡頭。這項政策從布什2000年首任總統即已大行其道,經911事件和阿富汗反恐戰爭,直至2003年悍然出兵伊拉克之時達到登峰造極,甚至還狂妄地宣示太空乃是美國的新邊疆,擁有太空宗主權,單方面宣佈美國有權為了保障其太空活動安全,採取行動拒絕任何對美國利益懷有敵意者進入太空。可見美國已是目中無人,到處逼人就範,不顧國際反應,任意踐踏聯合國憲章,其霸權主義本色已暴露無遺,這不獨推動了以歐盟、中俄和拉美為首的世界走向多極化的格局,使美國日益陷於孤立無援的困境,在財政上由於伊戰軍費開支沉重,加劇了其經濟困頓之局,終於引發了國內人心思變,反戰之聲四起,不少布什政府閣員相繼辭官離去,連主戰核心鷹派人物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也被迫掛冠而去。

共和黨右翼新保守主義陣營至此已呈現分崩離析的瓦解之局,兼以伊戰敗局已定,欲再次挑起伊朗戰爭,或難獲得國會通過。美國單邊主義顯然氣數已盡,一步步走向沒落的結局,已是顯而易見的了。

美國副總統切尼最近奔走世界各地,企圖拉攏有關國家繼續同美國共進退,不要輕言退出戰場,重申華盛頓絕不輕易放棄伊拉克,以免恐怖主義蔓延全球,卻仍阻止不了盟國紛紛決定從伊拉克撤軍。

儘管這位鷹派中堅副總統慷慨激昂地指出,“生存的唯一選擇,就是給予(敵人)有力的打擊。”但他也坦言,美國從來沒有打過這樣一場戰爭,也不是使用在其他戰爭中使用的策略就能戰勝的戰爭。

這確是一場沒有疆界,看不到敵人的非傳統性戰爭,也是一場曠日持久和無法戰勝的消耗戰爭。

從2003年3月至今,這場無謂的戰爭已給伊拉克和美國人民帶來了慘重的傷亡和沉重的負擔。統計數字顯示,伊拉克傷亡人數逾65萬,美軍死亡人數超過3千人;駐伊美軍13萬2千人,另加增兵2萬,軍費開銷高達4千億美元以上。無怪乎美國國會千方百計反對布什對伊增兵,人民紛紛湧向街頭,舉行示威游行,高喊反戰口號;從國會到街頭,無不指責布什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是“越戰后最大的錯誤。”

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說,伊戰將在歷史上成為美國外交政策最大的災難,已令美國失去其道德權威。美國下一任總統的責任將是恢復“美國力量的善良本質”的寄望所在。

一向反對美國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的前美國總統卡特也指出,幾乎世界各地的外國人都減弱了美國人民的信任與尊重,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史無前例地採納使用軍事力量的政策。美國以往所有總統都堅持一個原則,即美國只有在安全受到威脅時才會選擇開戰。不過現任總統布什卻清楚表明,他採納的是先發制人的新政策。

卡特還直截了當地指出,現在幾乎所有美國盟友都要撤軍,而美國政策仍堅持增兵,這已引起人們極大的不安。確是義正辭嚴的肺腑之言。

美國人民主宰國運浮沉

美國國際威望急速滑落,恰與二戰時期享有崇高聲譽形成強烈的對照。出現這一局面的主要根源,是布什總統蓄意挑起先發制人戰爭,假造情報,誣指胡先擁有大殺傷性武器,不顧聯合國安理會反對,悍然出兵攻打勢力懸殊的伊拉克,認為這是一場慘無人道的不義之戰。反觀羅斯福總統當年出兵攻打日本,是在日本于1941 年12月8日偷襲珍珠港,掀起太平洋戰爭后,採取的是后發制人的政策。縱使在二戰結束前夕,美國使用非常規武器對付日本,也深獲世人諒解,認為這是出於正義,不得不爾之舉,終於迫使東京于1945年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同聲讚美。在這之前,美國總統羅斯福更和英國首相邱吉爾聯合發表了具有戰略意義的《大西洋憲章》,聲言英美兩國不追求領土或其他的擴張,放棄殖民地統治,恢復各國人民在其國土安居樂業和自由生活,保証一切國家在平等基礎上進行貿易,促進國與國間的經濟合作。雖然過后並未完全實踐其莊嚴承諾,在客觀上卻大大提高了美國在國際上的英雄形象,並在國際上享有至高無上的聲威。

而今在布什總統主政及其右翼保守主義集團主導下,伊拉克這場不得人心的戰爭注定將以失敗告終,這是無可挽回的下場。美國人民已愈來愈厭惡這場出師無名的戰爭,根據著名媒體的報導,美國民眾已更傾向于同情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伊拉克人民。有良知的著名評論家也開始置疑,諸如切尼副總統所以熱衷于推動和堅持伊拉克戰爭,是為了私利,而非出於維護美國的利益。美國人民已經以實際的行動,來表達反戰的堅強意志。

力主反戰並代表這股反戰意志的民意主流在選舉中獲勝,後來出任美國眾議院女議長的佩洛西,是一位領導抨擊美國總統向伊拉克增兵計劃的健將。不久前,她在未事先宣佈的突然情況下,前往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訪問,以對她所反對的戰爭近距離觀察。這意味民主黨控制的新國會,並不准備遵守有關外交政策是白宮唯一行政職權所主導的傳統概念。這實際上也是等於對布什總統力促國人給他“一個機會”,推行所謂新伊拉克政策下增兵計劃的明顯否定。

有越來越多跡象顯示,美國人民已深深地感覺到,改變美國的命運、主宰美國的浮沉、重現美國的光輝傳統,再也不是那些缺乏誠信、顢頇無能、胡作妄為的國家領導人,而是具有良知、忠心耿耿、堅貞愛國的廣大美國人民。徹底解決伊拉克問題的癥結所在,顯然不在體現黷武主義的增兵計劃,而應該在修正單邊主義政策,強調不同文化價值共存共榮,共同促進區域和平與穩定,予區域人民享有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星期筆匯.張燦泉

民進黨總統競爭

在台灣前行政院長謝長廷、民進黨主席游錫之後,現任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亦高調表態,投入2008年總統選戰。至此,民進黨四大天王未明確表態者僅餘現任副總統呂秀蓮。而宣布參選的三大天王,無論是與現任總統陳水扁的關係或在兩岸政策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別,形象與立場較為中間的蘇貞昌,前途應當看高一線。

陳水扁雖面臨國務機要費一案,但由於被視為泛藍共主的馬英九亦陷入首長特別費案,被迫辭去國民黨主席,故扁對民進黨內的影響力有所恢復,目前已可扮演協調者角色,他最後選擇支持誰,無疑對候選人的最後結果至關重要。在四大天王中,與扁關係最為密切者,無疑要數游錫。在國務機要費案最緊要關頭,游選擇全力支持扁硬挺下去。如今扁度過難關,自然會對游投桃報李。不過,又因為與扁的這層關係,游在黨內的威望和民意支持度皆遠不如蘇、謝。因此,扁要在民進黨初選結果產生前就公開支持游錫,很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導致協調者角色無法發揮效應。

最早宣布角逐大位的謝長廷,目前與扁的關係最為疏離。其實,早在去年國務機要費案發生後,謝就公開擺出與扁切割的架式,去年底的台北市長選戰,謝更是強調自己是與陳水扁同輩人物,不需要扁助選。雖然謝最後輸給了國民黨的郝龍斌,但他的得票率高於上屆代表民進黨參選的李應元,保住了泛綠的基本盤,說明謝這種走自己的路的選擇,在泛綠支持者中有一定號召力。雖然扁暫時度過國務機要費難關,但以謝的個性,他顯然不希望看到最後由扁來協調誰代表民進黨角逐選戰。他的希望所寄,是黨內初選獲勝。

而最為外界看好的蘇貞昌,與扁的關係其實亦有尷尬處,基本上可形容為介乎於游、謝之間。國務機要費案發生時,一度傳出蘇會表態與扁劃清界線,雖然最終沒有成為現實,但那些政壇耳語已足以影響二者之間的信任關係。不過,蘇為官廉潔勤奮,在民眾中聲譽不錯,在黨內支持度亦一直領先,加上其現任行政院長的便利,是最被看好代表民進黨出戰的人選。如果蘇貞昌贏得黨內初選,扁非表態支持不可。

在兩岸關係方面,三人以游錫的台獨立場最為激進,對中國大陸亦最為敵視。在動員綠營支持者力挺扁時,游即拚命攻擊北京打壓,煽動族群對立,激化兩岸關係。如今投入總統選戰,游走的還是這條激進台獨路線。他提出10年內實現台獨的主張,擺明是要激怒北京,將自己打扮成激進台獨路線的唯一代表。雖然這種選舉口號完全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對泛綠陣營支持者的影響力卻不容忽視。

與游相比,謝長廷在兩岸關係方面的主張已可視為另一個極端。在行政院長任內,他曾公開表達憲法一中的理念,與陳水扁的兩岸一邊一國主張有明顯區別。他近日發表的“台灣維新”參選理念,仍未主張激進台獨,反而強調台灣必須全面蛻變,蛻變的第一步要從信任的重建開始。雖然他提出讓台灣成為正常國家的觀念,但這個正常國家與中國大陸究竟是什麼關係,謝似乎故意有所迴避。不過,謝的主張能否在選戰中奏效,目前難下斷言。

蘇貞昌擔任行政院長時間不長,與游、謝相比,他在兩岸關係的主張並不明確,卻也同樣未將自己定位於激進台獨人物。雖然陳水扁在挑釁北京方面動作多多,但在實際操作中,蘇擔任行政院長後,兩岸關係未出現嚴重惡化局面,甚至在兩岸包機開放方面有所進展,大陸遊客訪台的談判亦一直在進行中,顯示蘇的兩岸關係理念相對務實。或許,正由於他的這種務實與模糊的立場,使得他未必能全取泛綠支持者選票,卻可能對起關鍵作用的游離票產生影響力。而且,即使在黨內競爭中,他這種務實與模糊的兩岸關係立場亦可能成為優勢。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東張西望.夏泰寧

對柔南經濟特區的期望

自柔南經濟特區計劃公布後,官方忙著宣傳工作,以彌補柔州州務大臣阿都干尼在柔州巫統大會上,發表馬來西亞民族是“蘿惹民族”的言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有關言論否定多元化的馬來西亞社會,也告訴國際社會,巫統主導的執政集團,不願意放棄土著至上的種族經濟政策。這使國內外投資家裹足不前,對此概念抱著觀望的態度。

柔南經濟特區是模仿深圳借用香港的地理環境,以吸引外資企業來發展華南內地的模式。深圳特區之所以會成功,取決于中共開放經濟的決心,通過香港這個百年自由港口城市的魅力,吸引外來華商和歐美投資公司,才有今天的成功。

新加坡也是另一個有魅力的百年自由港口城市,而柔南也正是立足于新國的外國投資家熱衷于伸展接觸的下一站投資點,但柔州和聯邦政府歷年來,並沒有善于利用此地理優勢。

從水供問題到興建新馬大橋,兩國政府無不鬧得不歡而散,以兩個愛耍脾氣的隔鄰小孩來形容馬新關系,一點也不過分。當世界各地都在提倡區域合作,不但搞好區域經濟,也提倡人權、民主開放的同步進行,我們還在為40多年前的舊賬過意不去。

歐洲共同體是區域合作的最佳典範。它的前身是歐洲經濟共同體,從區域經濟合作,逐漸的擴充到政治民主和人權的融合。目前歐洲共同體是個多元化融合的象征,會員國數目也不斷增加。

以武力結合的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不再依賴武力結合,而以另一種形式,也就是民主、自由的共同價值觀重新結合。新馬若要與中國、印度競爭,不能再依賴舊有的政治思維和體系,更不能擺出單元種族、單元政黨霸權的姿態,相信強權政治能繼續挽留外資。

香港萬人雖然走上街頭示威,反對威脅民主的法令,卻沒有影響外資投入香港的信心。這主要是因為投資家已經意識到,要維持社會穩定,不再是靠強權統治,而是更有人身自由、言論思想自由、政治民主、百花齊放的多元社會。

馬新兩國領袖都無法跳出“亞州價值觀”,強調強權統治,下層只有說“YES”的附屬文化,抹殺了人民的創造力,兩國經濟也因此而原地踏步。人工密集工業也已經在兩國發展至飽和狀態,而發展智慧型經濟體系,也因鉗制思想言論自由的法令揮不去殖民時代的框架,兩國都缺乏了刺激人文發展的動力。

柔南經濟特區應有別于深圳、蘇州等特區,更應提供比印度和中國更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利用周遭鄰國的特點,模仿歐洲共同體來結合東南亞的潛能。我國必須開放人民思想言論自由,民主化政治體系,外資企業才會認為柔南經濟特區是歐美以外最民主自由、金融體制透明的區域,否則,投資人文資源豐富而人力低廉的中印兩國,不是更劃算嗎?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野巫豎石.巫程豪

公道是爭來的

相對於西方的“天賦人權”說,孫中山先生主張“革命民權”,認為人權是爭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這一看法,顯然貼近現實,雖歷久而彌新。最近發生的一些案件,讓人尤興贊同之感。

在台灣,馬英九因為台北市長特別費案被起訴,“清廉先生”卻治以貪污之罪,無怪他悲憤莫名,認為比奪走生命還要痛苦。馬英九除了開始認真打官司之外,也宣布參加2008年總統大選,要向人民證明他的清白。參選這一個動作,當然是政治性的,與司法並無關聯;以當選的民意來證明清白,無疑是對司法的不寄信任,唯有寄望從政治扭轉,只是不便言宣而已。馬英九被起訴,民意支持度反而陡升,也說明了台灣民情對司法的態度,民意不啻打了司法一耳光。

此即顯示公道要爭才能得到,不僅在脆弱的司法制度裡去爭,爭出是非,也要從政治、從社會,多管齊下。如果以為公道會像天賦人權一樣,從天上掉下來,未免天真。

這種情形,不止台灣,即使在文明發達的國家,何嘗不然。華人陳果仁在底特律遭兩個白人錯認,竟用球棒活活打死,凶手雙判無罪,激起了華人怒潮,許多人不敢期待司法,轉而投入政壇,是美國華裔參政的轉捩點。

十多年後,台灣的科學家李文和因為國會議員繪影繪形,輿論敲鑼打鼓抓中國間諜,竟被誣出售機密武器情報。當事起之初,李文和也曾寄望政府會還他清白,甚至樂觀認為事情很快澄清後,可以回到武器實驗室上班。他何曾料到,聯邦探員不但羅織入罪,他甚至在獨囚牢中上鐐了3個月,連最起碼的人權和司法程序正義都沒有。他的家人開始向社會、媒體求援,最後終於以法官道歉、譴責政府收場。法官令人尊敬,可是政府並沒有讓他復職。李文和寫書道盡委曲,字字血淚,是一本民權控狀。

類似案子不勝枚舉。若干年前洛城大暴動,因為圍毆非裔的暴警居然無罪,是一例;最近聯邦上訴法院判決,關達那摩灣的囚犯不能享受一般人的司法權利,而遭到國際特赦組織譴責,是另一例;911之後,政府要中東移民登記,然後逮捕有身分問題者遣送,不知造成了多少人倫悲劇。而在華人社區,美東餐館鬧出“芥蘭鼠”風波,是背離常識的栽贓,賊咬一口,竟入木三分;與早前舊金山不准掛烤鴨、禁止蓄養和活殺鱉、蛙、魚,其惡意可謂前後呼應。最近更傳出華人遭麻醉遣返的事,誠屬不可想像。如果沒有社區、人權團體出面協助,大概只能痛呼蒼天無眼。

舊金山灣區僑界最近特別關注周夢瑤的案子。這位史丹福大學優秀的年輕女研究生,被發現陳屍車內,警方初步調查無他殺跡象,並且驗出胃內有化學藥品遺漬,傾向推論為自殺。但是,藥品也可能經由強灌,其說服力不足;尤其不能理解的是,自殺者把自己關在車後行李廂裡,超乎常情;一位前途光明、未知有感情糾紛的研究生,有什麼堅欲輕生的理由?還得有更多證據才能取信於人。也難怪死者父親哀痛之餘,堅不同意警方的調查,央請華裔名探李昌鈺出馬檢驗。

死因的調查,當然應由專業判定,李昌鈺能夠介入,以專業權威檢查警方報告,對辦案的公信力和調查方向,會有很大的釐清和幫助,自為華人社區一致歡迎。必須強調的是,華人社區如同周夢瑤父親一樣,要求的不外是一個認真、公正、完整的調查,實踐應有的程序正義(due process),不容輕忽敷衍,馬虎了事。人命關天、人權至高,都必須盡其努力追求真相以求伸張公義,於陳果仁、李文和案如此,於周夢瑤案亦復如是。華人社區絕不會緘默,因為,我們歷經風波和創痛,已能了解司法公義非由天賦自然發生;公道,從來是爭來的。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金山人語.陳裕如

巫統與回教黨的競賽:未宣之戰開始了

下屆全國大選日期尚未宣布,心理戰已經展開了。大馬政治觀察家會告訴你,這是大馬政治的自然現象,競選運動都會在大選日期公布前老早就展開。儘管執政聯盟會執政至2009年,一般預測,下屆大選會在2007年杪或2008年初舉行。

按目前的大馬情況,事實上只有兩大競爭者:領導執政聯盟國陣的巫統和反對黨回教黨。人口因素提升了這兩大政黨的威望,因為非馬來人移居海外而馬來穆斯林人口增加,繼續確保馬來穆斯林主導著大馬的政治版圖。對一些人而言,贏取馬來人選票等同於贏得整個國家。

是這樣嗎?數十年來,回教黨都被視為追求建立回教國的馬來穆斯林政黨,專注於照顧北部馬來區的馬來人利益。這在1970年代尤其確實,當時回教黨是由魅力型的阿斯力慕達所領導,許多人認為他是馬來人權益和穆斯林議題的先鋒。自此,回教黨被視為以馬來人為中心,甚至比其對手巫統更具族群國家主義的面貌。

但過去10年,事情有了急遽轉變。隨著發生1997/98年金融風暴,回教黨投入改革及民主化鬥爭,致力於呈現它是服務整體大馬人的政黨(即使是具回教色彩)。這遲來的擁戴多元化主義,催生了幾項精彩的發展。在北部州屬吉蘭丹,即唯一由回教黨執政的聯邦州屬,回教黨在這以馬來人占多數的州屬展開了一項建造華人色彩回教堂的大型計劃。行動的背後動機是要向國內穆斯林展示,回教黨基本上是一個回教政黨,而不是族群國家主義政黨,而且也是對華人友善的政黨。

今年,回教黨會把靠近彭亨路的大本營搬遷到以華裔為主、被視為華人區的吉隆坡市中心武吉免登一帶。搬遷的動機也是務實和合理的。一如回教黨其中一名資深領袖、黨研究與分析局主任哈達博士最近在柏林告訴我的:“這將向大馬民眾展示出,回教黨不具種族色彩,而我們是不以種族威權主義或分化主義為基礎的。搬遷到華人區武吉免登,顯示我們現在是獲得城市人支持的城市化政黨,且是為大馬所有種族和宗教社群服務的政黨。”

執政黨也不服輸,巫統急於奪回多年來不斷輸給回教黨的吉蘭丹州政權。如果大選提前舉行,巫統從回教黨手中重奪吉蘭丹的機會大大增加。首先,回教黨控制的吉蘭丹州議席只比巫統微多一席(回教黨23席,而巫統則有22席)。況且吉蘭丹州巫統分部已決意要丹州選民給巫統一個機會,繼續數落回教黨在丹州的“貧乏” 政績。然而,一如本地政治分析家指出,巫統在吉蘭丹州的競選運動經常是嘩眾取寵的,以顯示本身雖為國家主義政黨,但也具有回教基礎,因此與回教黨展開一場誰比較回教化的“回教化競賽”。諷刺的是,當回教黨嘗試重新塑造,成為以多元文化主義和透明化管制為基礎的大馬全民政黨,巫統在吉蘭丹卻通過回教講座會來贏取馬來穆斯林選民的支持。

因此,在大選熱潮開始令大馬政治氣候再次升溫之際,我們看到的是類似1980年代盛行“誰比較聖潔”的政治景況。國內的趨勢更進一步把大馬政治景觀變得更為宗教化,尤其是回教化。2006年的幾宗著名和具爭議性的回教、基督教和興都教改教案例,策動了多個大馬穆斯林非政府組織和民間運動組織,領導了“捍衛回教”的公開示威,甚至向捍衛信仰自由權益的律師發出死亡恐嚇。

與此同時,在巫統大會上,我們看到巫統領袖高舉馬來劍,高談血統和族群地位,回到了那種表達種族和族群特權被傷害的族群國家主義基本論述上。隨著馬來穆斯林情緒激昂,來屆大選期間,巫統和回教黨之間的競爭將決定大馬長期的政治前景,以及這個國家是否能保持世俗民主體系。

然而,當回教黨正急忙展開意識形態,重塑並呈現他們多元文化主義的一面;大馬的宗教和種族情緒仍然高漲,且毫無疑問會繼續在來屆大選中被操作,不管大選日期已經宣佈與否。(譯:張立德)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另一面.法立諾

誰也不須怕誰!

最近馬來西亞的報章報道,大馬前副首相慕沙希淡吁請馬來西亞人不要對新加坡感到害怕,他認為,馬來西亞若開放給外資,包括新加坡進來,將失去主權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除掉敏感因素,新加坡很放心


慕沙希淡也是柔佛南部依斯干達經濟特區(前稱柔南經濟特區)顧問團成員。他說︰“我感到好奇,為何馬來西亞人要害怕新加坡?實際上,他們(新加坡人)也害怕馬來西亞。他們也跟我們一樣,患上恐懼症。”

針對“馬來族群害怕新加坡,甚至聲稱新加坡會吞噬馬來西亞”的言論,慕沙希淡問道︰“我們的國土面積這麼大,他們如何吞得下?除非他們聰明、我們愚蠢,才會發生這樣的事。但是,馬來西亞人民不再是愚笨的民族。”

這個報道在新加坡人看來顯得有點突兀,首先,我們不知道馬來西亞人是否真的害怕新加坡,慕沙所謂的“他們(新加坡人)也害怕馬來西亞。他們也跟我們一樣,患上恐懼症”,則不知從何說起。

從新加坡人的角度來看,一個致力于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一個在經濟上跟新加坡競爭的馬來西亞,是沒有什麼好恐懼的。

如果是一個經濟落後,並成為極端回教主義溫床的大馬,才是新加坡人所恐懼的。所以,盡管新、馬兩國這麼多年來在許多問題上不斷爭爭吵吵,新加坡人基本上對大馬還是很放心的,因為在新加坡人眼中,大馬領導人還是屬于理性的政治領袖,就算馬哈迪時代的後期,新、馬關系陷入分家以來的最低潮,馬哈迪曾經來到新山的群眾大會上高喊切斷水供的口號,以激起群眾的反新情緒時,也不曾在新加坡人當中引起多大的恐慌。

新加坡現在水供上大大減少依賴大馬,甚至正積極朝向自給自足的方向發展,從另一角度來看,這對兩國關系的發展是個有利的因素。水供是兩國關系中最敏感的課題,除掉了這個敏感因素,兩國關系可以變得比較正常,當然,大馬因此少了一個雙邊課題談判的有力籌碼,而新加坡也不會覺得受到要挾,但兩國可以因此在其他課題上作理性的談判,也不會傷害兩地人民的感情。

跨越心理障礙,大馬免驚啦!


新馬兩國血緣、經濟、社會的緊密聯系,兩國人民不可能對彼此完全沒有感覺。新加坡人的普遍感覺是,由于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丁點小國,所謂的“小紅點”,但新加坡的財富和發展成就一直領先鄰國,因此鄰國對新加坡抱著眼紅妒忌的心理,對大馬、對印尼的感覺是如此,最近新加坡一位議員何玉珠說鄰國妒忌新加坡的言論,事實上是代表了相當普遍的看法。何玉珠的言論在大馬政界和媒體引起了不小的反彈,也似乎是可以預料得到的,但我沒聽到周圍有任何人批評何玉珠“失言”。

至于說“馬來西亞人害怕新加坡、新加坡會吞噬馬來西亞”的言論,我個人的理解是:這裡的“恐懼”,較具體來說,也許是代表了大馬馬來人的恐懼,因為在他們眼中,新加坡是個“華人國家”,馬、新之爭,從新、馬分家之前到現在,一直是“馬來人與華人之爭”的代名詞,因此,馬來西亞人若真的對新加坡有所恐懼,這種恐懼代表著大馬馬來人對新加坡華人的恐懼。這類恐懼心理,根源在于大馬馬來人面對“新加坡的華人”時缺乏足夠的自信心,慕沙雖然沒有明言,但可以讓人隱隱約約的感受得到。

前首相馬哈迪不久前接受泰國報章訪問時,對新加坡放了許多毒箭(要煽動泰國人民反新情緒的泰國報章,找馬哈迪來談新加坡肯定是找對了人),他說新加坡跟鄰國的談判“只顧自己的利益”;對泰國軍人領袖所自導自演的“竊聽疑雲”一出戲,他投其所好的說,“這是他們(新加坡)做慣的事”;他還說,“不管對新加坡好還是強硬都是行不通的”。馬哈迪對新加坡的惡言,宣泄了他對新加坡的不滿情緒,更顯露了他的挫折感,對新加坡的國際形象不會有任何的影響。

大馬與新加坡在許多課題上的談判,若能跨越“馬來人與華人之爭”的心理障礙,而當作國與國之間平起平坐的談判,才能談出成果。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星期筆匯.嚴孟達

布什仍一意孤行

首相阿都拉上周在倫敦和達沃斯勇敢地發表了西方世界應如何理解和對待穆斯林的看法。他在倫敦接受BBC的訪談以及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申述中,都強調了西方國家對待安全問題持有雙重標準,尤其是美國總統的“反恐”戰爭更是如此。

阿都拉在接受BBC訪談時談到,布什總統的中東政策“始終偏向以色列”,這讓穆斯林感到憤怒。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使美國在911後獲得的善意完全被驅散,美軍必須離開伊拉克,讓穆斯林解決自己的問題。

在達沃斯,他說,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沖突是造成緊張的主要原因,要縫補穆斯林與西方國家之間的裂縫,必須公平解決這個問題。

這些不僅反映了一個穆斯林領導的觀點,也是世界很多對于偽善、雙重標準、不公正感到厭倦,對布什政府最近的行動(包括對阿富汗發動戰爭、佔領伊拉克、對伊拉克人民的敵意對待、關塔納摩監獄和阿布格萊得監獄虐俘、綁架和“拘留”各個國家人士、在以色列進攻巴勒斯坦領土時偏袒以色列,鼓勵以色列轟炸和襲擊黎巴嫩、空襲索馬里等)感到殘忍的人群──很多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人群──的觀點。

阿都拉上周的談話能否勸服布什總統,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希望。事實上,布什拒絕了前美國國務卿貝克任主席的伊拉克小組提出的報告。該報告批評了總統的伊拉克政策,呼吁逐漸撤出美國在伊拉克的軍隊,要求伊朗和敘利亞幫助解決伊拉克危機。

原本預計布什會留意報告中提到的外交政策。然而,他接到報告時雖面帶微笑,過後卻按相反的方向行事,宣布增加美國在伊拉克的軍力,並發表了針對伊朗的煽動性演講和行動。

布什在國情咨文說,他在扮演一個可憐的角色,請求已不再受他控制的國會理解。但布什似乎準備堅持自己的計劃,大家都很清楚這一點。而之前的國情咨文,他對自己的表現還十分自信。

布什是不是想利用他在職的剩餘時間,盡量推動新保守主義日程,比如確保獲得伊拉克的石油財富、搗碎(像伊朗這樣的)政權和(像哈馬斯這樣)對以色列構成威脅的運動呢?

眾議院的主要領導人談到,國會可能會考慮立法修改2002年給予布什對伊拉克使用軍事力量的授權,這將比上周反對增派軍隊的非約束決議更強硬。另外,美國國內也正在發生一些變化,這主要是由輿論和很多在伊拉克失敗的事實所鼓動的。

這將是一場艱苦的戰斗,布什當然不打算放棄,日前他就告訴記者他建議增派軍隊,“我是決策人,我必須找到阻止災難的前進道路。”

要讓美國的外交政策轉向不僅困難,且幾乎不可能。但重要的是,要堅持嘗試,包括說出來,正如阿都拉上周做的一樣,或像美國人民通過自己的和平集會所表現的一樣,我們只是希望有一天會有結果。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第三網絡.許國平

美國轉向解決朝核問題

13日在北京結束的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三階段會議,終於就解決朝鮮核問題達成重大共識。根據本次會議達成的共同文件,朝鮮將關閉核設施、邀請國際原子能機構人員重返朝鮮,並同意一切必要的監督和驗證;美國將啟動程序,不再將朝鮮列為支持恐怖的國家,並推動終止對朝鮮使用敵對貿易法律的進程。各方還同意合作,向朝鮮提供經濟、能源及人道主義援助。這些成果不僅為最終解決朝核武危機提供更加清晰的“路線圖”,並且標誌著共和黨布什總統領導的美國政府在外交路線上,被迫重拾多邊合作和務實主義。

朝核武危機困擾東亞地區已久,為尋求解決朝核武危機途徑,由中國推動的六方會談一路走來亦是風雨不斷,屢遭挫折。雖然在2005年9月19日六方會談曾發表共同聲明,為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維護地區穩定,確立了原則和框架,但由於美國堅持奉行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將朝鮮視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堅持實施貿易和金融制裁,致使朝鮮同樣採取強硬對策,甚至在去年10月進行了地下核試驗,使得朝核武危機對東亞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威脅加劇。

因此,此次北京六方會談能夠達成重要共識,會議通過的共同文件規定了更加詳細的行動步驟,為最終解決朝核武問題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東道主中國的堅持不懈、全力推動,實功不可沒。但在美國國會變天,民主黨掌控參眾兩院後,布什政府被迫改變單邊主義外交政策,與朝鮮在德國舉行直接對話,卻是朝核武危機能夠峰迴路轉的關鍵。換句話說,六方會談確實為解決朝核武危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機制和多邊外交平台,但解決朝核武問題的關鍵,還取決於兩個主要當事者──美國和朝鮮的誠意和耐性。

表面看來,此次六方會談能夠達成共同文件,是中國、美國、俄羅斯和韓國用銀彈政策說服朝鮮放棄發展核武技術,4國答應提供價值3億美元的100萬噸重油給朝鮮,以能源援助取代朝鮮發展核能,換取朝鮮“關閉並封存”寧邊的核設施,而且“對其所有核計劃進行全面申報”。其實,真正打動朝鮮的,則是美國在能源援助外的承諾,尤其是停止貿易和金融制裁,這對朝鮮恢復國際購買力至為重要,其次是展開雙邊會談尋求關係正常化,這是朝鮮領導人金正日一直尋求的政治下台階。

此次北京六方會談取得的積極成果,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歡迎和支持。但會談的成功並不意味著艱難談判進程的結束,更不意味著朝核武危機的宣告解除。人們記憶猶新的是,在克林頓政府時代,美國和朝鮮之間以往曾達成過相關協議,卻因布什政府一直堅持將朝鮮與伊拉克、伊朗視為“邪惡軸心”國家,威脅美國安全,結果一再激起朝鮮的瘋狂反彈,使得美國和朝鮮之間的相關協議最終未能落實。因此,惟有美國和朝鮮之間逐步消除敵意,建立並積累互信關係,才能保持、發展、解決朝核武問題的良好勢頭。而在這一點上,主動權一直掌握在美國手中。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東張西望.夏泰寧

重思教育民主化的概念

最近,有名家長投訴說,剛上國中的孩子,每天都被私會黨徒恐嚇︰不是得入黨,便是每月定期交“保護費”,任君選擇;教師們也愛莫能助,恐怕車子被刮花,警察先生也聲明︰難以時時刻刻擔保個人人身安全,教師們也只好隻眼開隻眼閉的,一切順其自然。

這名家長說,如今學校變成比武的擂台,動不動就有毆斗情景上演,只怪政治人物沒有立下好榜樣,在黨團大會時高舉馬來短劍,鼓勵以武力解決問題,你說老師怎麼教孩子們不動武解決糾紛?真的是上樑不正下樑歪!

政治人物以黑社會老大般的姿態公開歌頌暴力,那麼我們的教育部官員、校長、老師、家長、學生如何看待學校教育呢?在武器管轄法令下,公眾場合示範要挾用武者可得坐牢的,如今卻輕易放過政治人物公開用武器示威,又要如何說服學生不要任何事務都付諸武力,暴力行動必須接受法律的制裁呢?

看來,很多黑社會老大還更懂得人間情理,並有法律意識,做事避開法律制裁,待人講義氣,更不會沖動得當街示範他們的護身武器。政治人物行為比黑社會老大還更有霸氣的話,我們又如何說服校長們、老師們,多和學生、家長溝通,凡事有商有量,多體恤低下階層家長和子女的困境,避免威迫孩子家長就範,包括捐獻建校基金、強制性補習、克制不必要的體罰等等呢?

《教育發展大藍圖》雖美其名,卻是把教育當作取悅單一族群的鴉片,迷魂的效應多過提升教育水平,讓社會人士、教師、家長參與教學法的創新,更是難以期待。教育必須民主化,讓公眾和社會人士,尤其是社團、地方政府、董事會和家教協會都應給予權力和撥款,依照教育部的教學大綱,自己擬定教學媒介、教材、教學法等,配合地方、國家、國際和個人的需求,教育才能達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想境界。

地方政府和董事會辦中小學教育,讓家長和社會人士在更了解個別需求的情況下,教師也更能憑其所能,發揮柔性教育的長處。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福利,也是加強教育素質和軟體建設的要素,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人類靈魂工程的行列。讓孩子、教師和家長有更多的活動空間,教育民主化、去種族化是必然的道路。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野巫豎石.巫程豪

不必怕“馬王之爭”

據報導,台灣立法院長王金平已決定投入國民黨內總統初選,將在農曆年後,選擇適當時機正式表態。王金平老家高雄縣已準備辦桌造勢,為他暖身,而後援組織也開始動員。

王金平是政壇老將,出手精準,此時此刻釋出訊息,自然是盱衡全局之後的動作,比如:

一、與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關係始終冷淡。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兩人都有責任。因此,期待“馬王配”未免一廂情願;王金平與其等馬英九關愛眼神而不可得,不如以實力拚下自己的版圖。換言之,逼合而不是求和。從政治倫理上,王金平儘管身段柔軟,但對馬英九的作風芥蒂甚深,因此從黨主席選舉交鋒之後,就吝予馬好顏色。

二、馬英九聲勢下滑,尤其特別費案被起訴,勢將面臨重大政治麻煩,黨主席踐諾請辭後,參選總統之路變數甚多,包括國民黨內能否通過排黑條款,讓馬順利獲得提名,猶在未定之天。最近中常會內無人提議排黑,氣氛詭異;而王金平此時放出消息,恐怕只是試探氣球,更可能在馬英九確定起訴辭職、吳伯雄代理主席3個月期滿前後,宣布競選黨主席。

換言之,參選總統是可虛可實的佯攻,用以造勢;王本人或王支持的人選來擔任主席,重新奪回國民黨機器,才是卡位的第一波主攻。從形勢看來,馬下而王上機率甚高,無人可以挑戰王的資歷經驗,除非推出連戰回鍋。而連王關係素篤,對馬未必有利,連戰且已暗示“王馬配”,以馬英九為副手。何況,還有橘黨宋楚瑜遙相呼應。

一旦王金平出任國民黨主席或王的盟友掌握黨機器,據有戰略高點,此時代表藍軍出征,自為理所當然。馬英九既有案在身,又有政治潔癖,屆時只消政壇有些惡言惡語,讓馬精神困擾、意興闌珊,以及聲望下挫,從而放棄2008參選,王金平便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為上上之策。而馬英九對黨國忠誠,必然支持國民黨的提名人選,含淚助選,讓藍軍保持勝選優勢,一舉助王登上大位,乃是王陣營的如意算盤。是故,王任黨主席之後,自會極力拉攏馬英九,也會提出政治承諾,誘馬上鉤。

因此,最大變數乃在馬英九雖遭起訴仍忍垢參選,與王金平在初選中一決勝負。屆時,讓全黨黨員投票表態,推出最有勝選希望的人選時,王金平便會盤算落空踢到鐵板,而連、宋也不得不宣布挺馬。對王金平而言,此時此刻,觀風察勢、不作正式宣布,卻意態表盡,是最佳做法。而排黑條款是否廢除,將是馬王團隊的真正交鋒。

其實,對外界而言,國民黨絕對應該展開有競有爭的初選,讓黨意呈現,既落實黨內民主,也贏得社會肯定。初選不會導致國民黨分裂,因為已沒有人有本錢出走、另組山頭,新黨、親民黨前車可鑑,已成共識。只要國民黨提名確定,唯有全黨一致,集中意志、集中力量奪回政權,才有前途。否則勤於內鬥、拙於外戰,必趨式微。從此觀之,應該樂見國民黨主席是競選之局,也期待馬王在初選中再分高下。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金山人語.陳裕如

誰有大馬人臉孔?──大馬種族政治的再檢視

儘管馬來西亞社會是多元種族熔爐這陳腔濫調一再被提起,那些了解這國家的人都知道,種族間卻是很少交流的。更甚的是,從一些情況來看,大馬有關當局是要保持這個樣子的。不管國內的政治氣溫升得多高,大馬各族間仍保持距離……

最近證明這一切所言不虛的發展是,新聞部長再努丁建議制定一套指南,確保大馬媒體及廣告公司能減少“泛亞臉孔”模特兒在電視和其他廣告中亮相的次數。再努丁建議以種族為根基的指南,總結了大馬目前面對的道德和意識形態困境。擔憂大馬媒體和娛樂空間會被混血兒所支配,再努丁捍衛種族和族群本質主義的過時言論,是目前政治不穩定的症候。

佔少部分的大馬城市泛亞及歐社群,對再努丁的媒體族群淨化呼吁反應激烈且忿怒。但再努丁的言論了無新意,自1980和1990年代以來,已有同樣的聲音出自不同的新聞部長口中,帶來一樣的效應:馬哈迪內閣的莫哈末拉末曾有同樣的投訴,當他發現電視上有太多“混血兒、泛亞”臉孔,莫哈末拉末同樣嘗試“淨化” 大馬的娛樂和媒體空間,即通過──有人會記得的──實際行動,剪掉那些在國營電視台亮相的重金屬搖滾樂手的長髮。

不過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這種對族群多元主義不經思考的反應,是在大馬社會陷入另一個摻雜了族群弦外之音的政治危機之際發生。

去年我們見證了執政黨巫統領袖極致的羞恥行為,高舉馬來劍並高談(高喊才對)血統血緣關係。同樣是去年,我們的巫統領袖貶低“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概念,駁斥此多元社會的概念,認為那是混淆、混雜和攪和的概念。去年我們亦獲知,右派族群國家主義者嘲笑並挑戰他們的領袖利用同一把在公開場合出鞘的馬來劍。所有的言論都關系血統血緣關係;有關如何組成馬來西亞國,以及什麼人應該被視為實質大馬人的意識形態論述,乃是充斥膚淺狹隘本質性的理解。

再努丁的最新論調,是在這種崛起中的右派動員背景襯托下發出的;但它不能、不可以、更不應該成為捍衛種族差異合法性訴求的藉口。在今天大馬多元背景下,大馬人比以前更為融合,更加的互相依靠和互為聯繫。種族、族群、語文,甚至是宗教視野已在這互為爭辯的國家漸漸重疊,而類似互為滲透的形式,將會成為不斷變革中的大馬社會特徵。

再努丁論調的另一個層面,反映出目前政府意識形態推論的置換程度:當整個亞洲國家都在高揚多元文化主義為主要賣點的時候,我們的領袖卻逆向而行。實質上,馬來西亞的賣點恰好是多元種族的熔爐,上百萬亞洲人前來這裡,通婚並塑造一個抗拒劃分族群和種族的國度。如果大馬要向世界推廣它是奉行多元文化主義的典範,那麼,國內那些“混血”臉孔就應該向全世界亮相。我們甚至可以回到歷史上,突出那些掌舵國家政權的許多混血臉孔:從翁惹化到胡先翁再到馬哈迪,大馬的領袖展現了他們多元種族一分子的神奇氣質。

儘管如此,邏輯和常理是那些遲鈍的族群國家主義者諷刺性言論站不住腳的地方。新聞部長的言論遲早會被忘記,而大馬人的生活將回歸於平常狀態。一些人已經開始把這種族群和種族性清教主義列為無用政治人物的怪論,但大馬整體背景下,那是陷入一個更威權和分化狀態的例證,再努丁的論述可以、且應該被視為警訊。(譯:張立德)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另一面.法立諾

射向馬英九的罪惡子彈

自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被民進黨視為最重要對手後,人們一直在談論,何時會如2004總統選舉時那樣,見到莫名其妙的兩顆子彈。如今,人們終於見到了第一顆子彈: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涉及的特別費案偵結,高檢署查黑中心檢察官候寬仁以貪污罪嫌起訴馬英九。

馬英九一向以清廉自期,這無疑是其政治生涯的重挫。為信守承諾,他在被起訴當日宣布辭去國民黨主席,但將角逐2008總統大選。國民黨中常會表示慰留,同時修改黨內排黑條款,為其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解套,顯示出與馬英九共進退的決心。

馬英九形象清廉,不僅在兩岸三地深入人心,即使海外華人社會亦有口皆碑。但馬英九重視個人榮辱,對制度的執著近乎固執、政治情商不高的表現同樣予人印象深刻。針對馬被起訴,藍綠的反應呈兩極化。泛藍認為是政治迫害,是宋楚瑜興票案的翻版;綠營則認為,司法還給社會一個公道。從檢察官公佈的起訴理由看,馬在道德層面上仍是無虧於自己的良心和台灣民眾,只是在法律技術層面上陷入制度性陷阱。

實際上,根據台灣的相關規定,無論是否起訴馬英九,都有一定的理由。侯寬仁依據的理由是,台灣財政部1977年8月11日公函,及台北市府歷年的“歲出計畫說明提要”、“費用用途科目”,均說明市長特別費依規定須限於公用支出,不可納入私帳,就算放著不用也不行。但台灣法務部在1981年的函示中卻表示, “特別費半數得由首長自由支用,並不過問其用途,此無非國家對於機關首長之特別酬庸”。去年11月法務部提出的解釋意見也指出,特別費是對首長“實質補貼”。侯寬仁並未採用法務部見解,認為法務部是“獨創新見解,並非通說”。即使如此,亦說明了馬英九主觀上並無任何貪污犯罪的動機。

此外,馬被起訴的另一不公平之處在於,去年民進黨立委檢舉馬英九後,國民黨立委亦以同樣罪名檢舉民進黨的四大天王。高檢署查黑中心昨日並未公佈偵查結果,雖然檢察官表示檢舉的時間點不一致,偵結的時間亦不一致,未來會有繼續動作。但外界不得不質疑,相關檢舉時間相隔不久,為何不能併案處理?且過去近半年內,檢察官的目標完全放在馬身上,偵辦行動猶如用顯微鏡在找瑕疵,對四大天王的偵查卻幾乎不見什麼行動。檢察官以異於台灣政治倫理常情的嚴格標準對付馬英九,無論主觀動機如何,客觀上都起到了讓司法淪為民進黨選戰工具的功效。或許,無論是以國務機要費起訴扁嫂或以首長特別費起訴馬英九,都是深綠勢力的老謀深算,因為陳水扁無論如何不可能丟掉總統寶座,雖名譽有損,但只要能將馬英九拉下馬,保住綠營執政才有希望。

民進黨立委在去年8月檢舉馬英九,並非不知道首長特別費問題是台灣數萬公務員的“共業”,馬一旦被起訴,民進黨的天王們都將面臨被起訴的可能。但民進黨的目的只有一個:讓馬無法角逐2008總統選戰。因為民進黨算定,由於國民黨內的排黑條款,加上馬對個人榮辱的重視和對制度的堅持近於固執,只要被起訴,肯定會辭黨主席一職。

果然,馬英九為顯示自己對黨內排黑條款的尊重,宣布辭去國民黨主席一職。但同時宣布角逐總統選戰,既顯示了堅信自己清白,將政治命運交給了泛藍支持者,而不是任由民進黨擺佈。雖然國民黨中常會修改排黑條款可能引發爭議,但對國民黨和泛藍支持者而言,惟有贏得2008年總統大選,才能改變台灣社會過去6年內出現的種種亂象,而繼續支持馬英九,則是為泛藍支持者保留了2008年的希望。不過,如何在未來面對民進黨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時,確保自己的泛藍共主地位,並不辜負泛藍支持者的鼎力相助,對馬英九是非常嚴峻的挑戰。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東張西望.夏泰寧

學校是樂園嗎?

根據一名精神科醫生朋友的說法,他治療的中小學生中,患上學校恐懼癥的6、7成是華校生。他說,華小過于填鴨式的教學法,刻板的紀律處分,包括過重的體罰,是造成學生恐懼上學的原因之一,以精神健康來說,他不鼓勵孩子上華小。

學校應該是孩子們學習的樂園。若有孩子們逐漸恐懼上學,甚至想退學、覺得上學讓人生沒有意義,甚至失眠或有自殺等的念頭,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對我們的教育體系稍有改革的深思。

我們不得不關注,一些名校居然體罰考試80分的優秀班小朋友,以求完美的小學鑒定考試成績。看來是校方忽略了EQ,老師被逼得透不過氣來,只好把學生當成是代罪羔羊,學習樂園成了學生的苦海。

在公元兩千年的時代,華校依然嚴厲采用4千年前,搖頭晃腦、死背、死啃的學習方法,並以嚴厲體罰逼使學生就範,對學生心理創傷何其刻骨銘心,間接上造成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

許多小時成績了了的小學生,在高年級時卻抗拒如此的教學法,而變得自暴自棄。華校的教學法包括死背文章,效仿古代八股文的鑒定方式,令人擔憂我國教育水平日落千丈的悲劇。

當日、韓、台等新興工業國的中學入學率高達100%,大專入學率70至90%,我們仍然有高達3成的中學生無法完成中學基本教育,這是教育制度和政策的徹底失敗。

我相信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都把矛頭指向家長,認為學生不愛念書,是家長監督無方。一個健全的教育制度必須兼顧家長、學生、老師的配合默契,講求多方面溝通,減少或者制止體罰。最近的報導說台灣當局立法禁止老師體罰學生外,就連辱罵學生是“笨豬”都不允許,這可成為我國教育界效仿,放棄體罰和搖頭晃腦、死背、死啃的教學法。

最近,一名家長向我投訴,孩子被老師體罰,屁股留下傷痕和瘀青,據說該名老師還命令孩子們把雙手放在黑板上,背對著班上同學,並對孩子們說︰“你們看,他們像不像犯人!?”

如此超出體罰規律的做法,老師扮演獄吏,孩子因聽寫成績欠佳,被逼扮演囚犯的角色,對孩子的心靈創傷可想而知。

筆者不贊成對犯有職務錯誤的教師立即采取懲罰性行動,社會以及教育界應該更理性的來看教師的心理旅程,尤其必須面對家庭、社會、家長和校長的壓力下,教師也需要接受心理輔導和協助。教師犯上憂郁癥或其他心理障礙,都和常人一樣,必須接受心理治療,以免把心理問題轉載到學童的身上,對教育效果是背道而馳的。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野巫豎石.巫程豪

六千年的擁抱

考古學家在意大利北部城市曼托瓦附近,挖獲了一對相擁合葬的男女骨骸,估計已有5千年至6千年的歷史,換言之,他們已擁抱了五、六千年,從新石器時代至今。

考古小組的主持人說,新石器時代還沒有見過雙人合葬的例子,更別說相擁而葬;可以確定,這是一對年輕人,因為兩人的牙齒幾近完好。他們死時的年齡、確實埋葬多久,未來實驗室當會有進一步的了解。但是,考古界已確定這是“前所未見、前所未聞的發現”。

考古學家興奮莫名,原因恐怕猶不止在新石器時代人類葬儀禮俗的新發現,而更在發掘出土了幾千年前的深情,那種老祖先的羅曼蒂克,讓枯燥的考古挖掘頓然發光,讓後世感動不已。即使挖出了龐貝、馬雅古城,或發現了北京人頭蓋骨,從而領教了前人的建築智慧、生活百態和人類起源,終究仍是冰冷的東西、逝去的陳跡;可是,一對相擁的年輕戀人,用他們腐壞的肢體,在幾千年後,生動地告訴後代子孫:愛情永恆,任時光流逝,此情不渝,那種熱情,活生生地走到眼前,感染我們。

6千年,多麼悠長的歲月,早於所有人類的信史甚至神話之前;如果未被打擾,他們仍會靜靜地相擁在黑暗中。6千年後出土見光,應有特定的使命和意義,值得我們細嚼解讀。

新石器時代人類當然沒有繁文縟節的葬儀,也許只是把兩個戀情至深的年輕人合埋,用當時理解的相愛方式讓他們長相廝守、永世不離。於是,出土的骨骸照片清晰可見,兩人腿骨交纏,雙臂互擁、頭顱緊靠,猶如喁喁私語。

人類的肉體形線豐美、青春迷人,及其衰老便難復風采,尤其肉體化盡的骨骸,向為世人懼怕;可是這一對老祖宗年輕人,肉體雖然流散,骸骨的線條和構圖卻作了見證,它們告訴後人,古遠的人類即有真情,它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至情至性、生死不渝,原來早就存在於我們的基因之中。

所以,毫不驚怪,西方有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國有梁祝……而如金庸筆下則“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些驚天動地的愛情,非僅止於小說杜撰,實乃深藏人心中的共同期待,相擁的骸骨不過印證了人類古今輝映中最原始的一個愛情故事。

當然,新石器時代尚沒有足以輕生的毒藥,也應沒有世俗禮教的壓迫;但是,那個茹毛飲血、生存艱難的時代,人類依然有著深情,而且千曲百折一路遺贈給我們。然而,我們現在可曾善待這些遺贈?可仍復堅持追求真情?還是變得冷漠、自私、冷血以及錯亂?

相對於挖掘更多古戰場的遺骸、出土更多的萬人塚,見識了近世人類的殘酷之餘,面對兩副完整骸骨的永恆擁抱,既足以讓我們想像和感懷一段時空邈遠的愛情,也讓我們慚愧:人類還沒有正確完成進化。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金山人語.陳裕如

馬來西亞的秘密空間

過去幾個月,大馬發生了多起抗議大道過路費漲價的示威。然而,惹怒了許多大馬人民的是,最近大馬政府和環城大道公司被揭露簽署了另一份合約,標示政府與私人公司再締結了收費大道特許經營合約。國內大道收費率直線上升,一般消費者愈發感受到被不斷加重的日常開支所困阨。而且,數千大馬人今天都被迫在市郊雨後春筍般矗立的住宅區開車到市區上班。然而,從今年1月1日起,國內5條收費大道的收費率調高了30至70%,觸怒了許多道路使用者。因此,過路費調高必然影響了數千名大馬人民,他們的消費能力也因此減低了。

然而,令許多大馬人憂心忡忡和不滿的,是大馬政府與私人公司簽署的大道特許經營權合約是不公開的,有關的過路費協議被列入官方機密法令下的機密文件。儘管1972年制定的官方機密法令原本是用以保護和國家防衛及保安有關的國家機密。

幾個星期前,當多位在野黨領袖公開了有關的合約文件,大馬政府隨即宣稱,有關的特許經營合約屬於官方機密文件,反對黨已觸犯了法律,多位反對黨領袖因此被傳訊到吉隆坡警察總部,包括回教黨的哈達博士、行動黨的劉天球及公正黨的蔡添強。蔡添強的辦公室和住家也被警方搜查,要找出政府不欲公開的重要文件。

政府大道特許經營權合約被列為官方機密,並不算大馬的新鮮事,因為任何文件都可以被列為國家機密。早前,大馬人民反對水供私營化聯盟亦要求政府公開與私營化水供公司簽署的合約,政府也給予同樣的反應。能源、水務和通訊部只簡單回應,合約已被列為國家機密,不能對外公布。

反對黨領袖如哈達、劉天球和蔡添強被傳訊,令人對大馬首相的“改革議程”有所質疑。反對黨領袖林吉祥正確指出:“官方機密法令難道是用來對付吹哨者而不是牟取暴利者?”林吉祥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證明了“我們面對的狀況是官方機密法令被用以保護私營化合約裡‘對人民不平等和不利’的條文不會曝光,不過,當特許經營權合約內容被用以爭取撥款和投資時,就不會訴諸官方機密法令?”經過一系列憤怒民眾示威──大多數都受到警方強烈的反應──林吉祥的問題也是無數大馬人民的問題。

馬來西亞政府何時準備透明化處理和私營公司的交易,而且會允許人民獲取多少的資訊,以便了解政府以人民的名義做了些什麼?隨著亞洲國家之間的競爭日愈激烈,東南亞的資金不斷往快速發展的國家如中國和印度轉移,我們亟需改革的壓力也越來越重,這意味改革的衝擊已經浮出水面了。外國公司和政府如美國與日本,不斷催促大馬在經濟和發展管理上表現得更具效率和透明度。而大馬人民──透過互聯網和替代管道掌握了更多資訊和新聞後,視野也開闊了──也要求政府更開明和革新。

但是首相阿都拉執政多年後,卻讓人感覺到這個國家的改變並不大,作業方式一成不變:秘密、不透明,大馬民眾始終被蒙在鼓裡。這就是大馬想要向世界推展的 “中庸、現代、回教化”管理新模式?若是的話,以最近展現的標準來審核,大馬的模式難以成為值得任何人仿傚的範式。(譯:張立德)

中國崛起,海外華人舉足輕重

後冷戰時代衝突不斷,中國崛起後,將面對哪些挑戰?海外華人在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星洲媒體集團總編輯蕭依釗(以下簡稱“蕭”)與台灣著名時事評論家南方朔(以下簡稱“南”)對話,探討中華民族未來的命運以及文明衝突的形成原因。

蕭:馬來西亞華人關心中華民族的未來,在中國崛起時,有一種說法指21世紀是中國人的天下,但這說法在新的國際局勢演變下,包括其他經濟體如歐盟迅速擴張下,變得不那麼行。您對此趨勢有何看法?撇開政客,台灣的老百姓是否把自己當作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南:隨著90年代經濟的開放與起飛,中國便成為國際社會中一個重要的課題。世上任何一個地方在談問題時,都一定會談到中國。台灣在過去那麼多年來,其實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不理會中國大陸的。不過,隨中國的成長,台灣也不得不開始面對中國的問題,這是一個好的趨勢。但重要的是,中國這個因素是大家都共同注意及關心的題目,而不是附會成中國崛起對台灣、對華人的影響,因為這只是一些細節上的問題。

蕭:世界古文明目前只剩下中國、印度及信奉伊斯蘭的國家如波斯、伊拉克(前稱為巴比倫),那您認為中華文明能否避免其他古文明經歷的衰敗命運?中華民族未來的命運將會是如何?

南:中國未來的發展將會面臨到全世界所有古代國家都不曾面對的問題。中國的崛起,大家都要關心,中國人尤其要關心。可是中國所面對的問題是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即中國崛起後,她與鄰居們怎麼相處?然後,中國崛起後,她怎麼面對整個華人社會在這50年來所出現的差異,並如何把這差異統一起來,以造成一個 “新的中國人”的觀念。這個問題將延伸出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不管是台灣或馬來西亞的華人,甚至中國人本身,尤其要關心的。

華人命運,懸於中外互動模式


蕭:不管海外華人的意識型態是左傾、右傾或是逍遙派,政治現實就是:我們根本不可能把自己和中國完全切割開來。不管是中國興盛或衰弱,或是兩岸開戰,都將和我們息息相關。那麼,海外華人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南:中國大陸有幾個重要的問題需要受到關注。第一是中國怎麼啟動自己的內部(多元民族及多元文化)去創造一個新的內部的中國,那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你要內部的人像歐洲人那般擁有“共同的精神”,那麼,強勢的人就要包容弱勢的人,內部的經濟要平等一點,千萬別再有窮人讀不起學校、窮人看不起病的情況。因此,內部的改革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第二個是香港、台灣和澳門的政權問題。這些政權回歸中國人手上,但她們又和你不一樣。因此,你能否發明一個新的政府制度,例如大家同在一個屋簷下,但每個地方有她的自主性,甚至於看她要多大的空間等,即是一個新的“共同中國”的概念。這裡涉及一些外部的問題,不是大陸本身政權都能管的。

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全世界有3千萬海外華人,中國應如何和海外華人發展關係。海外華人有很多不同的種類,有很多華人是生活在比你還落後的地方,例如越南、柬埔寨,或簡單地說:東南亞國家,他們沒有很強的文化。

現有兩種模式的海外華人:第一種是到東南亞的海外華人,這種模式基本上是一個強勢文化地區的人到弱勢文化地區,因為東南亞的發展比較後期。因此,這種海外華人多,導致當地政府害怕,因為這些海外華人的經濟勢力比較大、文化也比較強。另外一種模式的海外華人,便是那些到了歐美國家的人,在那個時候去歐美國家的中國人,若與當地社會相較下,是比較落後的,因為西方文化比較強。但當中國崛起後,西方人害怕這些海外華人,搞不好還懷疑他們是特務或間諜。

因此,中國崛起後,如何與這幾個不同類型的社會及當地國家相處,是個大學問。假設中國與這些國家相處或互動得不對,那麼海外華人就會倒霉了,無論那是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或歐美國家的海外華人。所以,中國除了內部的問題、幾個週邊的海外華人政權(港、澳、台)問題外,另外的問題就是歐美、東南亞的當地政府以及當地華人的問題。因此,中國必須找到、執行一個很好的互動模式。

蕭﹕國民黨執政時,一直都積極地與海外華人聯繫。民進黨上台後自動放棄了海外華人這個領域,是否可請您進一步探討此課題?

南:台灣民進黨這樣惡搞,造成他們要正當鼓吹台獨會越來越沒有票房。過去儘管台灣那麼小,但海外華人3千萬中,大概也有2千800萬都是支持國民黨、支持台灣。民進黨現在的“去中國化”政策,把所有的老僑、新僑全部去光光(因為他們都自覺是中國人),就只剩下極少極少數的所謂“台僑”。民進黨“去中國化” 的結果,造成自己在海外華人社會上越來越孤立。事實上,我們看民進黨的海外政策,他們目前所面臨的,是一個“越來越沒有希望”前的一種“前瘋狂狀態”。

美日圍堵中國,東南亞不買帳


蕭﹕根據一個熟悉日本政情的評論家朋友透露,當年中國人開始提出大中華圈之際,日本人即在東南亞各國秘密活動並推銷中國威脅論,建議東南亞的非華人政權必須和日本人聯合起來,才能對抗中國的威脅。西方世界的政權也擁有這樣的思想,他們一直都沒有放棄圍堵中國的念頭,不但想利用日本來鉗制中國,目前也想扶持越南以抑制中國南下。

南:這個可能性不大,關鍵在於日本在亞洲的“劣跡”比中國還大。中國再怎麼落後,都沒有用武力欺負或入侵東南亞,但日本有。因此,由日本來扮演這個角色就註定失敗。東南亞國家絕大多數只喜歡日本的金錢,不喜歡日本的政治。另外,美國長期以來一直要在東南亞見縫插針。美國想要重新租借菲律賓的蘇比克灣,但菲律賓不願意。美國一直很想重新租借金南灣海軍基地,越南也不願意。因此,若美國要在這裡“挑、挑、挑”,可能性也不太大。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東盟+1的可能性大於東盟+3的可能性。現在由於東盟+1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日本就更害怕了。

我認為,中國經濟的成長模式和日本不一樣,中國需要很多來自東南亞的資源及市場。日本市場本身很小,所以日本跟東南亞的經濟關係,最後將會是日本要東南亞的市場,可是日本回饋給東南亞的卻不多。因此,東南亞對中國的興趣會比較大,而對日本興趣較小。

總而言之,要用東南亞來圍堵中國的可能性不大,中國也知道此情況。所以中國才會和東盟國家對話,2006年更在南寧召開了一項東盟高峰會議。這就看得出來,其實中國也在進行她的“準備工作”。

衝突不能避免,民主一直倒退


蕭:你認為未來的衝突是否將會是宗教文明的衝突,即伊斯蘭與基督教文明的衝突?

南:有兩派說法,美國及歐洲的右派是講文明衝突論的。但這些歐美國家也有他們本身很“liberal”(自由派)的傳統,而堅持這傳統的派系則很反對這種說法。我認為,文明衝突論經過伊拉克的問題後大概搞不下去了。你必須要創造一種理論,然後根據這種理論去征服另外一個世界。“她”一直很順利,一直攻打這個國家或那個國家,都沒有問題,但當她碰到伊拉克這個國家後,大概就不行了。

所以,我認為在現階段,是美國、西方世界反省的時候。因此文明衝突論的高峰期已過去了。

蕭﹕但我們看到冷戰後,族群、民族、宗教、國家的仇恨是一直在被挑起及滋長,那您怎麼看這後冷戰時代?

南:冷戰時有美蘇相互抗衡,所以誰也不會全贏或全輸,即是一種“相互保證毀滅”的均衡。後冷戰時代,是整個民主政治大幅度倒退的時代。後冷戰時代是美國獨大,所以美國要把她的意識型態、制度及方法推到整個世界去,因此美國在後冷戰時代快速擴張。為了達到她的擴張,美國內部在變、在國際社會上也在變。經過最近這幾年的發展,她內部開始反彈,所以共和黨輸掉了最近的選舉。同時,當美國要在全世界貫徹美國一致性的政策,就碰到很大的麻煩,歐洲不跟她玩,而美國在中東又越來越危險,全世界的人越來越不支持美國政策。因此我會說,在後冷戰時代,全世界的民主在後退,造成族群關係緊張、東西方對立、基督教和伊斯蘭的對立等。

蕭:那些同是信奉伊斯蘭的國家,他們內部不同教派的鬥爭和衝突來得更劇烈。而在那些擁有不同種族的國家,甚至那些擁有同樣種族的地區如台灣,他們也還是會分本土和外省。分化是否成了一項無可避免的情況?

南:我覺得很多衝突是有內部原因,也有外來的原因。大的衝突基本上都有國際背景的;而小衝突則有他本地的背景。總是會有衝突的。比方說,有很多國家會和美國接近,但當你跟美國接近後,跟美國為敵的同屬伊斯蘭世界的國家,你就不能支持他們。伊斯蘭世界本身也有分化的,當中有些國家是親美的、也有些國家是反美的。

不走美國路線,尋找自己的路


蕭:但是有些時候,他們之間的衝突是因為本身教派的不同,如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衝突,那就和美國無關了。

南:對。你說的那種衝突情況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有,美國也有基督教、天主教、興都教等。任何一個社會發展,他本身都有很多分裂的因素。

伊斯蘭世界本身有他自己宗教內部的問題,而這種宗教的問題,在跟大國互動後發生更嚴重的仇恨。例如,以前的伊朗和伊拉克不就是美國在後面搞事,導致兩國打在一起。

另外,基督教,尤其是新教,向來有其優越感。新教從宗教改革開始,再加上英國和美國強大後,新教的人很多變得很傲慢,因為英美兩國都是信奉新教的國家。在冷戰結束後,美國就指自己是“老大”,美國的基本教義派便因為最大,所以要把美國的價值推廣到全世界;而美國內的另一教派(溫和派)則說,美國是否應和歐洲對話,因為歐洲若不支持美國,美國就不行了。這一派認為,就算美國是老大,也應重視“次級的大哥”。但由於這派太溫和,因此基本教義開始崛起,美國遂開始強調基督教的甦醒(awakening)。就連布什自己也曾這麼說:“我們美國現在是基督教第四次的甦醒。”然後他擴張軍隊、入侵他國,就是為了基督教的復甦。但這一派系經過伊拉克戰爭後,也就搞不下去了。

最後,我認為,全世界的國家一定要學習拉丁美洲。拉丁美洲過去也有親美和反美的,基本上亂成一團。但近年來拉丁美洲國家在反省了,並開始保持越來越中立的立場,努力於拉丁美洲的內部整合。因此,拉丁美洲開始出現了激烈的左派、溫和的左派。基本上,不管激烈與否,總之就是不走美國路線,而是走自己找出來的路線。因此,拉丁美洲的模式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台灣的問題也一樣,我們有我們自己內部的因素,內部的因素也因美國而變得更嚴重。美國在某種程度上支持台獨,所以台獨派就一直支持美國,而一些台灣老百姓就盲從。可是隨中國崛起,台灣若和美國繼續搞在一起,經濟就不會得到利益。所以,為了經濟,台灣還是必須和中國大陸來往。藉此,當政治和經濟的摩擦開始出現而經濟受到傷害後,大概就會放棄政治。因此,我認為,台灣的台獨也在退潮之中,而且是一直在下降。

重視經濟整合,改善文化內涵


蕭:話說回頭,華人身為一個世界公民,在促進世界和平方面應扮演什麼角色?

南:將來不管怎麼,亞洲的整個文化,除了如馬來西亞、印尼等極少幾個地區,大概都是以中國的儒家文化為中心思想的,如日本、韓國、台灣,包括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因此,整個大儒家文化,跟她的文化圈和經濟圈有密切的關係。每個地方的人若要讓這個文化圈和經濟圈脫胎換骨,文化的素質便要改造。中國文化並不是沒有壞的內涵,我們要改善文化的內涵、加入好的文化內涵,同時重視經濟整合的力量。

我認為,馬來西亞的華人是有能力進行上述重要使命的,因為馬來西亞華人基本上都能掌握多種語言,擁有很強的表達能力。因此,馬來西亞華人應多追求知識及爭取知識發言權,以在整個大儒家文化及經濟圈內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明辯是非.整理.陳翠娟

星期三, 3月 28, 2007

馬來西亞華教運動--社會正義的實踐

專題:文化與媒體
主題:馬來西亞華教運動--社會正義的實踐
講者:蘇源恭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 研究生 )

日期:96年03月29日(四)
時間:7:00pm~9:30pm
地點:世新大學 舍我樓 五樓 R503

=====

在馬來西亞談「華文教育」,從來就不單純只是教育問題,
大馬獨立50年以來,同化教育政策逐步貫徹,華文教育仍然被排除在國家之外,
馬來西亞號稱擁有中台港以外最完整的「母語教育體系」,
而這個成是長期仰賴各地華人社會籌款獨力辦學的結果,
所以,在馬來西亞能講華語、能學華文,
其實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權力,也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華教運動一路走來,其抗爭歷程就包括了母語教育的維護、中華文化的傳承,
更重要的是,它是公民社會對向國家機器對的基本人權的爭取的積極展現,
「華文教育」作為一種社會運動的形式,這過程是如何轉折? 華教未來又會走向何方?
歡迎同學們在3月29日(下周四),前來聆聽「董教總」前學生事務局主任--蘇源 恭的演講:
馬來西亞華教運動--社會正義的實踐。


蘇源恭國中學生,馬來西亞國立工藝大土木工程系畢,
在 安華事件後,曾積極參與馬來西亞本土大學生的「烈火莫熄」運動,

後來進入華文獨立中學教書,并曾任教務主任兼代理校長,因對於母語教育有切熱的情懷,
更在2006年前往台灣師範大學進修,如今是教育研究所的學生,
蘇源恭對大馬華文教育有深刻的認識與體會,
各位一定要多多棒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