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10, 2007

為人為己嚴控減排

國際能源總署的專家19日預測,中國很可能在明年、甚至今年就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一大國,比稍早的預估提前了3年。當然,中國的官員們仍 可以振振有詞地辯解,雖然中國的排放總量在美國之後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排放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61%,似乎仍有很大的周旋空間。但正如總理溫家寶所 言,“中國有13億人口,再小的事用13億一乘都是大事。”更何況成為第一排放國,對正以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崛起於世界的中國而言,絕對是難以擺脫的外交負 資產。因此,中國必須明白,自己不僅是氣候暖化的受害者,也是氣候暖化的責任者。從而主動以《京都議定書》的標準要求自己,以對減緩全球氣候暖化有所貢 獻。

氣候暖化已不只是單純的環境問題,更關係到全球的穩定與安全。隨全球化的加深,沒有人能夠在獨享資源的時候卻讓別人承擔後果。因此,今年6月在德國舉行的 G8峰會,將溫室氣體減排的下一階段目標定為會議主要議題。雖然美國迄今仍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但美國人民對氣候暖化的危害性已高度認同,耶魯大學環 境法律與政策中心近日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有83%的美國人同意,全球暖化是嚴重問題,而2004年只有70%的美國人持此看法。此外,有63%的美國人 認為,美國受到的環境威脅,不亞於恐怖主義。

從美國民意對全球暖化問題的高度重視看,布什政府在溫室氣體減排問題上改變其冥頑立場,當是遲早之事。而一旦美國願意在溫室氣體減排問題上妥協,排放量第一大國的惡名將很容易落在中國頭上,中國必須對此未雨綢繆。

雖然中國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迄今為止,中國亦一直在辯稱,目前造成氣候變暖的二氧化碳是發達國家過去排放的,因此富裕國家應當在削減排放方面承擔更 多責任。中國官方去年12月發佈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仍然強調,中國在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中,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費和相應的二 氧化碳排放勢必會有合理增長,過早地承擔絕對的、強制性的減排義務,將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形成嚴重制約。

正是由於這樣的“發展壓倒一切”決策思維,才會出現溫家寶承諾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指標無法達標的問題,也出現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迅速向美國看齊的問題。而 且,由於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巨大實惠,地方官員和普通老百姓對全球暖化危害性的認識亦遠遠比不上美國民眾。有關話題的談論,主要停留在中央政府官員和學者 之間。

然而,正如古訓所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為人為己,中國絕對不能再走發達國家走過的發展道路。中國領導層對溫室氣體減排必須有時不我待之感,主動以 高標準嚴格要求來對待自己。在今年與G8領袖對話之時,國家主席胡錦濤完全可以採取外交主動,根據《京都議定書》對發達國家的要求,相應地提出中國自己的 溫室氣體減排標準,以此體現中國對全世界的承擔,同時以全世界的監督來幫助中國實現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指標。反過來,也可推動美國不得不早日簽署 《京都議定書》,從而對全球暖化的緩解,善盡自己崛起中的經濟大國義務。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東張西望.夏泰寧.29/04/2007

不分朝野服務民眾

最近在馬接補選時期,蔡細歷宣稱行動黨前柔佛州州委黃國防率領700人加入馬華公會,其中僅有兩人肯定是前行動黨黨員,其他697人的身分不明,很大部分不是行動黨黨員。雖然我們在政治上屬於不同陣營,但同為醫護同道,都有講究數據準確性和事實的習慣。

有人說,政治讓人失去真誠和直率,尤其是馬來西亞的政治更是如此,少了那份向人民負責的文化。而政治煙霧讓國人迷失了方向,國家經濟和人文發展是每況愈下,政治文化更是停滯不前。

幾十年前的跳槽文化,如今依然方興未艾。執政黨領袖總是愛搞在野黨少許黨員的“跳槽”劇碼,制造在野黨無能的假象,轉移朝野辯論民生問題和政策的焦點,這是非常不健康的政治文化。

在2004年大選時,蔡細歷競選拉美士國會選區,就有三幾位前行動黨黨員宣布,好幾十位行動黨員“跳槽”馬華,以壯大蔡細歷勝算。若在兩次行動黨黨員跳槽 事件中,蔡細歷有要求證實這些黨員的真實身分,以免馬華公會被誤導的話,站在塑造我國新的清廉政治文化大前提下,我認為行動黨將義不容辭的協助調查。這符 合我們從醫者追求事實的精神,也是塑造健康政治文化的一大躍進。

我國民主要前進,不但必須依賴在野黨謀求新方向,也必須獲得執政黨的認同,社會才會有進展。蔡細歷常說,菲律賓從富裕的東南亞經濟國淪為今日的經濟落後 國,是因為政治民主的後果。但他似乎忘了一點,菲律賓曾被“民選獨裁者”馬可斯統治長達20年,貪污肆虐,民不聊生,如今才一蹶不振,民主似乎來得太遲 了。在我國歷史,我們何嘗不是從亞洲經濟小龍轉變為經濟小蟲呢?我國30年前還是台灣、韓國仰慕的東南亞經濟強國,如今在他們眼中,大馬是一條亞洲經濟小 蟲。

台韓在80年代民主化後,外資傾入,即使街頭巷尾示威,經濟、人文一樣起飛,這才是所謂的亞洲小龍,我們可望塵莫及了。經濟泡沫已經破碎了,若我們依然故我,柔南經濟特區也難以帶來任何奇跡。

至今,不少社團開始邀請我出席各類場合,根據許多社團領袖透露,他們被州議員和州行政議員提醒,若要邀請我出席任何場合,他們一概不出席,更免談撥款。因 此,有些社團在不得已下,決定邀請我成為大會唯一主講嘉賓,讓我受寵若驚,但我還是擔心,如此朝野過分對立的狀況,對成立一個文明社會是有害無利的。

無論朝野從政者,總要面對群眾。朝野應該共同努力,把柔佛州帶向一個更進步、文明、講求事實的社會。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野巫豎石.巫程豪.29/04/2007

性?謊言?錄影帶

台灣首富又鬧出桃色風波,這回不是和影星、名模一類的八卦,而是在沒有成為首富時,與一名女子有過長達5年的婚外情,最後還打起了官司、賠了錢,驚動了太座林淑如出馬善後。

郭台銘說,對方是酒廊女子,不料遇上仙人跳。此說遭到另一面說法的挑戰。認識這名女子的同事口徑一致,證明她在證券行上班,而且曾經訴苦與有婦之夫來往, 陷入了感情困擾。當然,同事們未必能夠知道,郭的情人是否在證券行下班之後“兼差”,作了陪酒小姐。不過,常理推論,證券行是高收入的行業,除非有特別困 難,“兼差”並無必要。

當年打官司的律師也跳出來,說當事人是股市分析師,絕對不是酒廊小姐,責備郭台銘對當事人構成二度傷害,並且舉出高院判決書為證。律師說,她的當事人當年唯一做錯的事,就是為了挽回郭台銘的心,偷拍了那一捲性愛錄影帶,因此吃上官司。

郭首富面臨了性?謊言?錄影帶的緋聞風暴,未來如何發展,實難逆料,如果當年情人出面澄清,免不了又是一場八卦,甚至可以牽涉到誹謗。

郭台銘顯然遭遇形象保衛戰。“對方”如果真係風塵女子,起碼已證明了他曾不忠於配偶,犯了成龍所說“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誤”;事實上,天下男人絕非盡屬不 忠之輩,也絕不會都犯“那種錯誤”。郭台銘對亡妻的感念,曾經令人感動;緋聞一曝光,郭的真情受疑,使人對林淑如以富家女下嫁、歷窮困助夫打下天下卻罹癌 早亡,更掬同情之淚。相形之下,郭的評價就好不了。

郭台銘說創業難免應酬,此說人人同意。郭說應酬難免逢場作戲,此說未必人人同意。如果,逢場作戲的對方,竟不在應酬歡場,那麼外界能像當年林淑如忍悲含憤的,恐怕少有;像律師反應的,必定居多。

其實,郭台銘個人的情慾事,干社會大眾何事?只是,他成了首富,乃觀瞻所繫;何況,他的成功,雖有個人努力,也有社會條件配合,取之於社會,社會自然期待 正面回饋。即使以他的成功故事激勵後輩都好;勝似有了錢,財大氣粗,便搞些不三不四的事,讓人難以認同,甚至敗壞社會風氣,起了反面作用。

這使人想起美國的兩種富家典型。一為微軟老闆比爾蓋茲,一為甲骨文老闆艾利森。蓋茲及妻子麥德琳的基金會行善天下,博得各方推祟,已毋庸多述;反而艾利森 此君,精明強悍,曾與華裔女職員鬧緋聞,挨了告但勝訴;最近他承諾捐錢給哈佛大學,又因校長換人竟撤回不捐了,輿論譁然。郭台銘要選哪一個富豪學樣,應不 難解答。

且在台灣“取經”吧,郭台銘崇拜的“經營之神”王永慶,他雖納小有“三娘”,但是規矩正派經營事業,兢兢業業;可從沒傳出緋聞和諸多前言不對後語,讓人看過笑話、嘆氣。郭台銘止謗莫如自修。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金山人語.陳裕如.29/04/2007

李光耀“非一般”的憂心

《馬來西亞前鋒報》日前報導,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最近一番“新加坡並非一般國家(ordinary country)”的言論在大馬國會內引起一陣抨擊的聲音,幾位朝野議員也對李資政還以顏色,說李“自大”,“對鄰國的感受不夠敏感”,“新加坡之有今天 的成就全因為小國寡民”云云。這類條件反射式的反應對新加坡人來說已沒有什麼新鮮感,新鮮的倒是李光耀那番“一般國家”論不是最近第一次听到,而是多次重 復,而大馬一些朝野議員這次卻有了反應,的確有點令人感到意外。

非一般國家,憂心被海水淹沒


李光耀那番話的義涵,明顯的是在強調新加坡這一個國家的脆弱性,長堤兩岸的人民都知道新加坡是被大馬“踢”出去、勉強獨立起來的國家,它沒有天然資源,連 水供都要靠柔佛,飛機一升空不久便進入鄰國的領空,從一般的標準來看,新加坡的確是沒有成為一個國家的條件。即使到了今天,新加坡領導人一直抱國家生存的 危機感,對新加坡這個“非一般的國家”(extraordinary country)數十年後的生存前景存有種種的懷疑和悲觀假設。

最近,李光耀不只一次提出的一個生存危機是,目前地球氣候升溫,海水水位上升,面積不過600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可能就被淹沒。這是領導人無端端提出來嚇嚇人民的言論嗎?

英國去年公布的斯特恩(Stern)環境報告預測,海水水位可能在本世紀末之前上升37公分至6公尺。這對世上許多島國是一大警訊,對待這樣的警訊,一個國家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將之視為“杞人憂天”而一笑置之;二是認真看待而開始對應這種可怕情景的到來。

從地球的生態歷史角度來看,人類曾經有過多少個古代城市被淹沒在水底?也許誰也說不上一個準確數目。遠的不說,就說1953年,來自北海的一股強勁海潮席卷荷蘭海岸,洶涌的洪水吞噬了2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奪走1千800多條人命。2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等于幾個新加坡?

那一場來自大海的浩劫促使荷蘭人展開長達40年的新防洪計劃“三角洲工程”,斥資了150億美元,加高加固國內所有的堤壩。

新加坡前副總理,現任國立研究基金會主席陳慶炎博士這個月初率領了一個水源與潔淨能源考察團,在荷蘭南部參觀了位于荷蘭角港(Hoek van Holland)的馬斯蘭特“阻潮閘”(Maeslant Barrier),見證了荷蘭的防洪工程的成就。

考察荷蘭阻潮閘,未雨綢繆


馬斯蘭特阻潮閘是荷蘭的40年防洪計劃中,最引人矚目的工程,從1991年動工,1997年完成,耗資4億5千萬歐元(相等于9億2千250萬新元)。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北海涌進荷蘭內陸的海水,淹沒荷蘭最繁忙的鹿特丹海港,從而保障荷蘭的經濟命脈。

阻潮閘是由兩個弧形臂膀形成的可移動式鋼鐵大壩,在正常天氣情況下,它會開啟閘門讓船只航行至鹿特丹。當鹿特丹的水位預料比正常海面水平高出3公尺,完全由電腦控制的閘門就會自動關閉,阻擋北海的海水涌進。

根據介紹,當阻潮閘關閉時,水泵將會啟動,將海水灌入280公尺長、組成閘門的空心管,使兩邊的閘門向大海移動。灌入海水的閘門在重量的牽引下,向海床下沉,關閉360米寬的水道,將潮水阻擋在外。

到目前為止,荷蘭當局一共開關了閘門10次,其中9次是一年一度的測試,另外一次是配合荷蘭女王為阻潮閘舉行開幕。

從“經濟效益”上來看,實際使用率如此之低,建設和維持耗資龐大的“阻潮閘”也許是“浪費”。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防範性的設施沒有必要真正用上,便是上天的保佑。

新加坡突然對這種“阻潮閘”發生濃厚的興趣,顯示新加坡對“水淹獅城”的擔憂是“來真的”。這也似乎預示,這類“非一般”的工程有朝一日可能在新加坡展開。

新加坡領導人對國家的前景經常有“非一般”的看法,完全是因為新加坡在“一般”的情況下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國家。背詭的是,今日的新加坡已經累積了充足的生存與發展本錢,但建國元勛李光耀現在似乎比以前更加憂心戚戚,對國家人民永遠放不下心。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星期筆匯.嚴孟達.29/04/2007

想看甚麼就看甚麼,社會再也沒有共同的常識!

從文字跨足電視,香港著名評論家、牛棚書院院長梁文道先生(以下簡稱“梁”)是如何適應自己的身分轉變?星洲媒體集團總編輯蕭依釗女士(以下簡稱“蕭”)和他對談,分析媒體未來面對的挑戰,如何在提供讀者想知道的和應該知道的資訊之間取得平衡?

蕭:你從平面媒體人成功的轉為多媒體人,這是現代媒體人必須面對的一個轉變過程。很多人形容印刷媒體為黃昏工業,甚至有人說,到了2043年,最後一張報 紙將走入歷史。這純然是一種預測,很多平面媒體人卻不認同這樣的結局。但您經歷的這個過渡是時代趨勢,即平面媒體必須結合多媒體。你在這條路上走得最快, 也很順利,是否可以談談你在這個過程中所面對的困難,以及你怎麼能夠過渡得那麼好?

鏡頭前離不開文字功底


梁:對我而言,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語言。譬如,我做過好幾種東西:我寫專欄、做網站、出版社、編輯、電視台主持、電台管理,有一點對我來講很重要,卻不一 定對每個人都有效,那就是文字的根本功底。我現在做電視節目,和許多電視節目主持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不用稿,不論是別人寫的或自己寫的。很多主持人要 先寫好稿,然後放在攝影機下面的機器,打出字幕照念,就算不照念,也要事先寫稿。而我不用稿,並不表示我很會說話,只是那個能力正好是來自於文字。因為習 慣書寫,在寫的同時整理自己的思緒,就會有條理,而且我習慣先想好腹稿再下筆。我現在做節目也是同樣的狀態,有腹稿,不需寫出來,把對鏡頭說話的過程當成 是寫文章,對我來講不是太困難。兩者之間當然有很大的分別,像很多精細、嚴密的論證是無法在電視表達的,畢竟電視是屬於比較刺激、大眾化的媒體,這是一個 困難的地方。

像你剛才所說,印刷媒體會不會消失的問題,我覺得真正的挑戰還不在於如今這幾種媒體之間的關係,如報紙會不會讓位給電視、電台會不會逐漸消失等。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去10年來我們所看到的:網絡、民間記者、部落格的興起,它們才會帶來最大的挑戰。

第一,整個生意模式在改變。傳統上,我寫稿、做節目、幫電視台、報紙打工,一般上會收到酬金,報紙和電視台用我提供的內容去賣廣告,再去賺錢。可是現在整 個模式變化了,開始有越來越多人把自己製作的內容放上網,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不收費的訊息。這種免費訊息到最後,也是要靠廣告,這對傳統上靠廣告為生的 媒體會造成挑戰。

年輕一代有自己的選擇


第二,不管是報紙,還是電視,都是一點對多點發送的大眾媒體,但現在的年輕一代習慣喜歡自己選擇內容,他不要你告訴他要看什麼,而是他自己決定要看什麼。 他在互聯網能把文字、電視、音樂結合起來,組織成自己的channel,想看什麼就看什麼,不必守在電視機前面,固定幾點一定要開電視機,甚至錄影都不需 要。這也是一個挑戰,我們這種講究銷量大、應量大、收視率高的傳統營運模式,一點對多點的傳播模式會不會被改變?

第三,我擔心的是文化的問題。我發現,經過過去十多年來互聯網的洗禮後,中國大陸、世界各地的網民習慣在網上熱烈討論話題,像美國校園槍擊案,全球網民都 在談,大家都知道怎麼一回事。但是,我覺得我們社會正在喪失常識,common sense正在崩潰。比如傳統上我讀報紙,假如我是體育迷,即使我再怎樣沒興趣看時事新聞,至少還是會看到頭版,跟我住在同一個城市的人民也可能都看到頭 版,這等於整個城市都share一個共同的常識、資訊。然後,我再翻到體育版,我特別喜歡英超的某個足球隊,我就看那個球隊的消息,即便如此,我還會看到 昨天高爾夫球賽、網球等資訊。現在卻不一樣了,我很喜歡英超的某個球隊,比如曼聯,就只看他們的網頁,不必看任何新聞,這個世界看報紙的人所知道的事情, 我全都不知道。但是,我是曼聯的專家,因為報紙提供不了曼聯那麼多內幕消息,網站卻可以。講起曼聯,我可以頭頭是道,什麼都懂;曼聯以外,我什麼都不知 道。我發現這是一個趨勢,越來越多這種對某一個很專門的東西很有興趣的人,就專在網站小圈地搞這個東西。可是,整個社會還有什麼是大家必須知道的事情?好 像沒有了。傳統的大眾媒體不足的地方,就是它不能照顧小眾的需要,不能為每一個人量身訂做他需要的資訊內容,不過它有一個好處,也可以說是壞處,就是報紙 和傳統媒體可以告訴同個社會的人應該要知道或關心的事情。但是,現在大家都應該知道和關心的資訊正在崩潰,而這崩潰之後,將來社會會變成怎樣,我現在還不 知道。

學習跨媒體的溝通能力


蕭:最嚴重的可能,就是變成沒有共同的知識,也就沒有共同的語言了。

梁:就像馬來西亞現在最關心的社會話題,可能過了幾十年,只有一部分人在關心而已。很多人只專注搞自己的東西,他覺得那個與他無關了。

蕭:所以,到時候每個人就只對電腦或手機發言。

梁:沒錯。因為我們傳統媒體很講究要提供讀者他們最需要的東西,現在最能夠滿足這一點的一定不是大眾媒體,是互聯網。因為讀者自己會決定需要什麼,於是每 個人找自己所需要的。也就沒有人再告訴讀者:除了你需要的東西外,你還應該知道什麼。現在的香港媒體很怕說教,也就是說不告訴你應該知道什麼,卻告訴你需 要知道什麼。過去的大眾傳統媒體有教育的使命感,不是給學生他想知道的東西,而是給他應該知道的東西。

我很擔心媒體環境變化的問題,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很大的媒體變動。回到最初你所說的跨媒體,我覺得大家要開始逐漸學習另一種能力,我甚至覺得我要開始學習用 手機拍短片,這也是未來大家使用的一種溝通語言,可能演變成不是太多人在寫字,越來越多人選擇用別的溝通方法,比如拍片。現在我教學時接觸到年輕人,你教 他們寫文章都很困難,叫他們拍個片子就很容易,而且拍得很好。對我來講,其實兩種媒體當然有分別,但是我覺得一個知識分子,一個文化人,寫字不是天然的、 不是跟我有什麼必然聯繫的,我們應該掌握不同的工具,儘量去做自己要做的事。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蕭:身為一個媒體人,我很欣賞中國《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前任總編輯程益中的辦報理念和創意。他說了一段讓我很有啟發的話:“我辦報是從來不看重讀者 來信和意見的。我覺得理由很簡單,讀者不比我們專業,讀者想什麼我們知道,因為我們也是讀者,讀者想的未必是合理的。我覺得人要忠於自己的內心,無原則地 遷就、迎合和討好讀者,實際上是害了讀者,是對讀者的不尊重。《南方都市報》不是接受讀者的選擇,而是讓讀者接受我們的選擇。”我覺得,一個有使命感的媒 體人應該是這樣的。但是,我們同時必須對讀者的需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我看你主持的節目,你有結合這兩點。很多電子媒體的主持人開口平滑,都在磨嘴皮子。我 知道你台前一分鐘,不知道台後準備多久的功夫,需要看大量的書,大量的資訊,才能夠可以隨時作精闢的分析。

梁:的確是這樣沒錯。因為我認為,媒體人應該要很注重基本的操守和專業倫理。從做生意的角度看,人家要看我為了什麼,是因為我很帥嗎?當然不是,人家不是 看你帥,是看你說話。如果我說的東西還是別人幫我準備好的話,我耍嘴皮,那麼觀眾其實並不需要我。我覺得專業就是我要說的就是我想說、我準備的東西,我很 計較這一點。像我做的讀書節目,我是真的把書都看完了,由頭到尾準備好要怎麼說,這麼厚的一本書,我如何用幾分鐘把我覺得最有意思的部分拿出來告訴觀眾。 如果用很市儈的角度去講的話,我是一個觀點販子,賣的是觀點,不只是我的,而且還有別人的。

世界上有很多很有趣的知識、看世界的方法、觀念,我用我的筆或節目,把它再交給其他人。而且,我認為忠誠的知識分子,就是那種在大學研究高深學問的人,我 的任務就是我看了他們的書後,把他們的知識說出來。很多人以為象牙塔裡的人與世界無關,我要告訴外面的人,他們研究出來的東西其實是大家應該知道的。沒有 機會接觸或看不懂的,讓我來告訴大家,讓我替你讀書。像剛才程益中說的,所謂的需要是虛假的,任何人的需要都是被建構出來的。比如說,買一個袋子,你只需 要一個袋子,可是為什麼你要買一個LV的袋子,那是從廣告、社會壓力、別人產生出來的需要。媒體當然有創造需要的能力,而且媒體不只是創造讀者的需要,有 時候甚至要揭發讀者的需要是虛假的。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明辯是非.整理:趙雪芬.29/04/2007

馬接之後、依約之前

馬接補選之後,在野黨再度被執政黨的豐沛行政資源和競選機制壓得透不過氣來。以執政黨所花費的龐大人力和財力,行動黨還能增加3%票數,來回差距減低6%,算是個成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對政治新手和幕僚也是個“練兵”的好場所,一場非常重要的政治洗禮,不在乎得失。

是小成就還是小失敗,這是見仁見智的。無論如何,若所有在野黨能認真吸取經驗和教訓,把個別的自尊和傲氣放開一邊,馬接補選後卻引來了許多契機,讓我們重新定位在野黨未來的方向。

勝者莫驕,敗者莫餒,乃是兵家之道。馬接補選讓我們看到,在野黨之間有必要更坦誠和密切的合作,分配選區方面要更有默契,而不必公開喊話。人民要听到的是,在野黨能為他們帶來任何希望,不在乎誰公開自稱是最佳候選人。

有人說馬接補選顯示1998年的“安華效應”已經消失了,也有人說砂拉越大選的“東風效應”也不見效于西馬。從魯乃補選勝利,砂州的在野黨驕人戰績,到Batu Talam補選、馬接補選,在野黨間的真誠合作,有必要提升,否則,再好的戰績也將是曇花一現。

把行動黨在馬接補選中無法取得馬來選票,完全歸咎于安華效應消失,是膚淺的政治分析。政治改革不能完全依賴領袖的個人魅力,而必須提呈能引起人民共鳴的議 程。若要有引起人民共鳴的議程,在野黨人必須深入民間,重視基層組織和政治教育。基層組織在傳達訊息方面,更有效于選舉前的群眾大會。

從馬接補選可以看出,行動黨依然可以吸引相當可觀的華裔選票,華裔選民的投票方式接近于其他民主國家選民,可以支持任何他們認為得體的政黨。而馬來選票, 除了1999年的大選外,一直以來都是在野黨夢魘。公正黨面對馬來、印裔選票無法轉向,而華裔選票無法彌補缺口的困境,但若繼續耕耘下去的話,當馬來、印 裔選民如1999年那樣轉向時,它會是最大的贏家。

行動黨和回教黨長久以來被定型,而公正黨多元種族路線卻有未被定型的優勢,可以更容易進軍混合選區。若它能輔助行動黨在華社加強影響力,再聯合回教黨在馬 來社群的影響力,來削弱巫統的勢力,它將崛起成不容忽視的政治勢力。和其他兩黨過于對立的關系,對公正黨本身的生存是毫無益處的。

依約補選正好是考驗在野黨真誠合作的試金石。此次補選,在野黨之間沒有公開喊話,競相出線是件好事,反觀印度國大黨未戰先亂,對在野黨來說,更應該記取過 去的教訓,少公開爭奪選區的利益,多談未來的政策和理念,在野黨領袖必須是謙虛和準備為民服務的,並緊記人民選的是公僕,而不是大爺,或許依約補選會帶來 不一樣的成績。

中國的兩手準備

中國與鄰邦,歷史上都有戰爭紀錄。俄國有奪土之恨,日本則有侵華之仇,遑論對印度、越南,皆曾交過火。在西、南疆界,中國尚能以優勢地位,暫保無憂;在北 方,與俄國過去同為共產主義的“兄弟之國”,雖恩怨深長,但既有感情和意識形態基礎,現復有共同抗美之需,必須走在一起。相對而言,與日本的關係,便最難 處理。

溫家寶訪日,便扮演了破冰的角色。若欲恢復毛周時代的中日親善,因為大環境變化,已無可能;但調和江澤民時代的緊張,卻極有必要,尤其在小泉下台、安倍接任之後,必須開展新局。

這個新局,是中國國力躍升,已非昔日吳下阿蒙,以及日本積極準備恢復為“正常國家”,包括修憲、建軍。而日本此一需要,復因中國崛起而更形迫切。中國必須 了解,如果不以“軍國主義復甦”的舊詞、老概念來看待,其實日本修憲、建軍兼有正負面價值。負面價值是,一個經濟、科技實力雄渾的鄰邦,將立即成為軍事強 國,形成中國東面威脅;正面價值是,日本逐漸轉型,長遠終將脫離美國而自主,北京應妥善因勢利導。從大戰略來看,溫此行訪日,便不止是笑臉融冰,而有了打 樁意義,不走出這第一步,往後便無從開展“轉化”日本的工作。

當然,不能期待一次訪日之行便能盡釋不快。雙方都盡量給足面子,也都有保留,痕跡處處可見。但雙方也都知道,儘管雙邊關係複雜,歷史仇怨未消,終須密切互 動,互利發展經濟,避免戰爭。此係大形勢催迫兩國須以和為貴。但中日朝野的戒防甚深,則軍事上以戰謀和的準備便必不可無。

然而,中日終須一戰?這是日本右翼分子和中國激進民族主義者的短視和情緒性主張。中日最好的局面,是維持良好關係,共存共榮;即使厚築軍力必不可免。從區 域整合的經濟共同需要,從歐盟泯除百年仇恨終於聯合一體的成就,甚至北愛、加拿大對立的政黨都能合作的前例,均足以啟示亞洲重要國家,實在沒有必要繼續劍 拔弩張,而有待展開區域整合的努力。否則美歐達到和平,而亞洲、中東仍戰火不歇,自相殘殺抵銷,便極其不智。

所以,“東盟加三”是重要一步,從雙邊貿易協定逐步擴大;其他如跨洲鐵路、油管舖設,確保海洋航道安全暢通,以及水資源的共利如湄公河跨國水域開發……都 是極具價值的“湊和”行動。此間,中國無疑要扮演核心關鍵角色。睦鄰或“和平崛起”所蘊含“親善”的意義,不啻為亞洲整合的發動機概念。唯有中國先宣示和 平決心,並出以和平行動,足讓鄰國深信,才會帶來亞洲變化。否則,亞洲仍然是冷戰舊壁壘下美歐的火中取栗之地。

中國當然需要發展軍力,否則任人宰割。但擊落衛星、載人登月甚至潛艇出沒、發展航母,都須高度謹慎,以免喪失鄰邦信任。華人必須理解,和平是最高價值,也 是中國最好的機會。尤其在前半個21世紀,中國已取得世界工廠的地位,這是經濟面;未來尚待取得和平催動者的主軸地位,這是政治面;此既異於“帝制中國” 的歷史舊貌,也不同於美歐昔日的帝國主義。唯有區域整合、利益互相勾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戰爭才會降至最低可能,也帶給中國最大空間。

所以,對日重新加溫最艱難的一步已然邁出。中日、中俄、中印、中越……等都可比照中日模式的思維發展關係。自然,對美、對台更不在話下。一個堅持追求和 平,經濟富厚和機會所繫的中國,也是不可輕侮的中國,政經軍三方面登峰,將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地位和高度。準此,北京對鴿鷹兩手的比例和重輕衡量,已不言 可喻。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金山人語.陳裕如.22/04/2007

愁多不愁

常言說“債多不愁”。欠債太多,還不起,東躲西藏也不是事,乾脆不愁了:要錢沒有,坐牢我去,你們看辦吧!

也有人說“愁多不愁”。環境太壞,困難甚多,要擔心憂慮的事一大堆,但自己卻無力自助自救,天天晚上睡不覺也無濟於事,不如把心一橫: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隨它去吧!

台灣居民有不少人,現在似乎正抱“愁多不愁”的態度過日子。中國知識分子常標榜“事事關心”,說“先天下之憂而憂”,一般人未必有此志向,不敢高攀。但人 總是在意當下的生活,惦念未來的前景,而這些都要以國家的安定富足來保障。所以吾輩平民百姓關注國事,實基於自身的利害,不一定出自什麼偉大的懷抱。

但當前的台灣,事與百姓願違,既不安定也不富足。經濟蕭條,產業出走,人民所得下滑,且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燒炭與投河者時有所聞。更不堪的是政爭與貪腐日甚一日,內耗空轉、動盪不安,不知何時才能稍稍止戢。

新聞界報導台灣的真情實況,常被權勢者批評為“社會亂源”。2003年大陸“非典”疫情嚴重,官方極力隱瞞。一位叫蔣彥永的醫生把它公布出來,幾被責為“民族罪人”,且受了處分。好像他若不披露,“非典”就不存在似的。

其實,今天的台灣媒體工作者是一群最“可憐”的人。以言評論:對於國家政務、領導階層,他們或正色立言,或婉轉諷勸,或垂泣以道,什麼話沒說過,但有半點 用嗎?這些人心中要懷著多少“社會責任”感才能支撐自己繼續寫下去?以言編採:每天是大同小異的藍綠對抗,是府院和“天王”們的胡言亂語,幾無一眼看到國 際,幾無一言涉及民生,這麼樣的無聊與無奈,要多麼堅強的精神素質才受得了如此的折磨?

這些媒體人若能“愁多不愁”,可算莫大幸福。

有人說,政客們種種作為,在求台灣的獨立,一旦獨立實現,政治自然就會上軌道,安和樂利也就會隨之而來。這話恐怕是一種安慰劑,治療性極低。世人皆知,大 陸絕不會讓台灣脫離中國版圖,維持現狀是最大的可能和最好的選擇。那些所謂的台獨運動者比誰都清楚這一點,他們絕不會推車撞壁,自找苦吃;但是他們知道, 唱唱這類高調,可以弄到選票,既是“一抓就靈”的事,當然會每逢選舉就提出來,騙騙那些“君子可欺之以方”的老實選民。

說某些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的人是騙子,絕非厚誣。2003年“台獨公投”在立法院表決,平常吆喝台灣獨立最大聲的某些立委,卻臨陣龜縮,投了棄權票。準此以觀,“台獨運動”云云可思過半矣!

日前政客又提什麼“第二共和制憲論”,同樣是詐欺,目標只在明年的選票。為了鞏固選票又裝模作樣的搞什麼“兵推”,卻推出“2008年內亂”來。殊不知大 陸對台動武有3條件,其中之一正是台灣發生“內亂”。政客一邊高唱“愛台歌”,一邊把台灣往火坑裡推。某些選民不察,自己反在一旁吶喊助陣。

本來說“愁多不愁”的,但說說又發起愁來。誰愛為賦新詞強說愁?只是台灣盛衰關乎2千300萬人的禍福,而自己偏偏又是2千300萬人中的一個。

不管是債多還是愁多,不去還債或不去解愁,那後果是一定會來的。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感時篇.張作錦.22/04/2007

《300壯士》廢話實例

一個小國,全民都是正直的人,正與一個巨大仇敵的威力抗衡。對方的傳統習俗是野蠻、縱慾、暴力、墮落和不道德的。對方的帝國統治者是快樂主義者且腐敗妄自 尊大的人,而他的跟隨者是缺乏自由意志、仲介和身份的盲信者。他們在鞭子和劍尖下行進,不是按他們的意願生存,而是因為要順從他們的至尊國王,這個國王的 意願是絕對的,他暴虐的野心是強烈的。外來侵略者的龐大軍隊甚至裝備了大殺傷力武器:大象、橫衝直撞的犀牛、戰艦、火藥彈、弩砲、弓箭、矛,不一而足。

然而,正直國家的許多人民是誠實的正直人,他們為信念而鬥爭、為信念而死。他們的價值觀聽起來出奇的現代:自由、開明、公正、捍衛國土及追尋本身命運。他 們只配有矛與盾,甚至沒有鋼板裝甲。當面對敵人時,他們知道他們全都會死,只會被有相同信念的後裔舉揚,被永遠緬懷為自由而死的勇敢英雄及自由戰士。

聽起來很熟悉吧?有人會認為,類似的情景適合於那些被具威脅性的潛在敵人圍繞的小國當作本身的集體想像,例如以色列。如果有人誤以為這是一些現代政治恐懼 的陰謀,設計來向面對亞洲群體入侵威脅的開明西方世界困窘民眾發出警訊,是可以被原諒的。“亞洲”的確是這裡的敵人,而亞洲人看似無形的浪潮,沒頭沒腦的 人一旦不小心進入誤區,就會被數百人屠宰。

但不是的,這歷史修正主義的預演嘗試,來自影片《300壯士》,即編撰自(或者可以說是誤撰)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領導的300壯士,奮力對抗入侵的波 斯帝國薛西斯一世和他大軍的故事。有點小疑惑:伊朗政府會不會對這部新近大型製作感到不悅,因為影片無論看起來或聽起來,都像堆砌肌肉配以搖滾音樂,畫面 看似電動遊戲的電影。影片有足夠的血腥場面,確保兒童不能獲准觀賞。無論如何,這算是好事,小孩不需要這一連串歪曲事實並重宣傳的歷史教育。

對影片血腥場面的批評,已經指出了搞砸電影的歷史不正確:列奧尼達頌揚國家主義的優點,號召他的部下捍衛國家,當時民族國家仍未出現,也沒有斯巴達國。波 斯國則被描繪成缺乏人性且畸形的野蠻,看上去比較像“魔戒傳奇”中的半獸人和小魔怪,而不像中亞人。可能只有導演和製片人才曉得,一些我們看到的波斯人 (除了薛西斯王),看似皮膚黝黑了些,接近非洲人的樣貌。薛西斯看起來像穿金黃色短內褲,耳鼻和乳頭都穿了孔的喬治男孩。

在這個已經被布什和其新保守盟友通過分化邏輯,細膩二分為善及惡勢力的框定世界裡,光明與黑暗反差對比,是有點令人難以領略。

為什麼突然對歷史有興趣,而今天為什麼會重拍斯巴達的故事?值得關注的是,西方國家政府看見中國與印度即將崛起為世界下一個經濟強權,亞洲的巨大身影開始 籠罩。這會不會是另一個令人生厭的劃分西方與亞洲文化和政治疆界的嘗試?若是如此,西方的道德良心是不是受到亞洲將崛起的思潮困擾?

《300壯士》影片肯定是充斥各種亞洲人的刻板類型與角色,以及他們不安全的行徑:電影中波斯帝國的亞洲人樣貌和行為都與可以想像的外國人長得很像。在傷 口上撒鹽,波斯兵士中著名的“不朽者”都穿得很像忍者(配以類似日本劍的短劍),全部都罩上面罩。所有亞洲人都長得相似?也許在西方製片人和遊戲設計者的 想法中就是如此。

在國際關係論述的政治語彙被騎劫,以符合華盛頓利益,以及當反恐戰爭成為我們被告知的那般,基本上是自由世界和宗教狂熱勢力之間的鬥爭(儘管在美國也有不少宗教狂熱分子),《300壯士》實為以低級歷史流行娛樂化來包裝的政治宣傳。

目前我們不應該質疑這種宣傳的功效。今天我們都知道,美國西部的真實歷史不是像一般所杜撰的那麼簡單,但我們有沒有像小孩般支持約翰韋恩,接受美國印第安 人都是壞人的假設?在接受《300壯士》故事表面的假設,我們是不是有掉進同樣陷阱的危險,被動地認為必須不顧一切去捍衛開化過程,即使通過暴力,以及認 為所有外國人都是異類,是危險的,是必須受到抵制的?忘了已死已遠去的斯巴達,多關心現存世界中真實不公平事件發生的關塔那摩灣吧!(譯:張立德)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另一面.法立諾.22/04/2007

中國和平崛起是一項威脅?

上一個世紀是個充滿戰爭、沖突與革命的世紀,也是一個科技日新月異與經濟快速發展的世紀。在這個世紀裡,中國從備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統治的落後國家,經過反抗外來侵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和革命運動,最終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國。

中國迅速崛起改變世界格局


繼後,鄧小平推行經濟改革開放,採取獨立自主與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後迅速崛起,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也打破了世界傳統上由歐美列強 主宰的局面。中國在國際舞台十分活躍,和各國建立起親密的戰略夥伴關係。這並不是歷史的偶然,一個沉睡了數百年的古老中國,在踏盡坎坷不平的道路後,決心 以堅定的毅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國際間再次找到了自己應有的位置,這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確然引起舉世矚目,儘管發展中國家無不感同身受,認為中國崛起及其巨大的成就堪為學習榜樣,將為各國帶來龐大的市場,提供鉅額的外來投 資基金。然而,部分工業發達國家卻以不平衡的心態漠視中國的經濟成就,也不正面評價,甚至以極盡詆譭的態度丑化中國在各個領域的表現。中國大量價廉物美的 出口商品廣受各國消費者歡迎,為壓抑通膨壓力付出不少貢獻,卻被抨擊為企圖以傾銷政策打擊進口國的相關工業。中美貿易赤字逐年增加,既不檢討導致這種貿易 逆差的根本原因,又不開放,改善貿易不平衡的“尖端科技產品”輸往中國,卻一再迫使中國提高其人民幣幣值,以緩和貿易不平衡,真是匪夷所思。

隨經濟快速發展和規模不斷擴大,同世界各國的經貿往來也日益頻密,中國的官民企業不僅紛紛走向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也走向東亞、南太平 洋、北美洲和歐洲等發達國家,並在全球化的框架下同世界各國進一步發展雙邊與多邊經貿合作關係,建樹良多,褒貶之聲也兼而有之。西方國家一些別有居心者, 卻開始攻擊中國正在推行“新殖民主義”,以掠奪各國原料資源和擴展其產品海外市場。

日本一向視中國為潛在的敵人,是“中國威脅論”始作俑者。為了抗衡中國的“威脅”,日本始終和美國走在一起。在台灣問題上,幾乎和美國的立場毫無二致,在“美日安保條約”下,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公然將台灣海峽列為其安全防禦範圍。

日本執政自民黨一名黨要最近還刻意提出一場聳人聽聞的警告:由于中國軍費日益增加,如果台灣在15年內出事,日本可能在未來20年成為中國的另一個行省。

此外,日本防衛省(國防部)為配合其“中國威脅論”的宣傳,指中國的國防開支已超越日本,最近提呈給人大的2007年度國防預算是3千472億人民幣,相 等於4萬8千600億日圓,比日本同一年度的國防開支4萬7千800億日圓還高。又說日本正在削減軍力,其國防開支已較2006年減少了0.2%。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對此要求日本停止散播中國威脅論,避免就台灣問題干涉中國內政。日本的軍費遠比中國為多,中國的軍費只相當于日本的67%,人均軍費 水平只及日本的7%。日本的土地面積只有中國的二十五分之一,人口只及中國的十分之一,卻維持如此龐大的軍費,還在不斷叫嚷中國威脅,不由令人懷疑其真正 目的何在?

“威脅論”為美日戰略目標服務


“中國威脅論”在日本依然大有市場,不少日本人認為中國和平崛起是一項威脅。《2006年日本軍事白皮書》就渲染中國軍費連續18年呈兩位數激增,高調宣 揚“中國軍事威脅論”,用心叵測,其動機實為美日建立軍事同盟關係製造輿論,並為全面落實與美國在東北亞和“台海有事”部署共同戰略目標,提前構建反導彈 防禦系統,制定共同作戰計劃,為“制衡中國”和“控制亞洲”的軍事戰略目標服務,深刻影響亞洲戰略格局。

美日邇來頻頻一唱一和,高喊“中國軍事威脅論”,指責中國今年軍費預算增加與其和平崛起的政策背道而馳,暗示中國實際軍費開支比官方公布的數字更高,認為此舉必將引起美國及中國鄰邦嚴重關切。日本甚至正面促請北京,應避免新增軍費引發軍備競賽。

中國領導人已對此正面回應,重申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維護自己的領土主權,也尊重別國的合法權益,其軍事也是透明的。中國強調一向不搞霸權 主義和強權政治,不干涉別國的政治,不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強加予別人,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倡導多邊主義政策,主張通過和平協商解決國際爭端,不 動輒訴諸武力,表明中國將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是維護和平和穩定的重要力量。

3個月前,中國反衛星武器測試成功也引起美國極大的震驚與憂慮,但北京明確指出,此舉並不構成全球安全問題,其對和平使用太空的立場是一貫不變的,堅持反對太空武器化及在太空展開軍備競賽。

針對中國軍費大幅增加一事,中國強調,中國一向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從2002年至2006年的5年間,中國軍費增幅分別是18.2%、11.8%、 15.3%、12.6%以及14.7%。儘管2007年軍費開支增加17.8%,同各國軍費比較,美國國防開支預算高達4千689億美元、英國649億美 元、法國508億美元、日本454億美元、中國435億美元、德國375億美元、俄羅斯307億美元,中國軍費依然是偏低的。。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其軍費開支預算是防禦性的,也是偏低的,中國和平崛起對世界應不構成任何威脅。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星期筆匯.張燦泉.22/04/2007

戰略互惠達共識,中日關係展新頁

中 國總理溫家寶本周赴日展開3日“融冰之旅”,可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在溫總抵東京後的幾小時,中日雙方就發表了聯合新聞公報,確立了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 基本精神與內涵,這一不尋常的安排,顯示了中日雙方都對此高度重視,準備充分,以及雙方都急於看到令人振奮的突破,以穩定中日關係改善進程。

由於安倍晉三的前任小泉純一郎堅持連年參拜靖國神社,使中日關係明顯倒退,中日首腦會晤中斷6年之久,兩國關係亦出現了“政冷經熱”的不正常發展局面。不過,隨溫家寶與安倍會談之後發表聯合新聞公報,中日政治關係的升溫終成氣候。

中日關係能夠出現如此突破,安倍反思小泉的對華政策,上任後首站出訪中國,並提出構築“基於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係”,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轉折點。因為這是 日本領導人首次在對華關繫上明確使用“戰略”一詞。在日本人眼中,從來惟有美日關係才具備戰略地位。與小泉堅持參拜靖國神社造成中日關係僵局相比,戰略互 惠關係的提出給中日關係帶來了新的氣象和更多的期待。不過,對戰略互惠關係的基本精神和內涵,過去半年,雙方的詮釋仍有極大差異。此次溫總訪日的最重要成 果,就是令雙方達成了共識。

根據聯合新聞公報,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基本精神是:中日共同為亞洲及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作出建設性貢獻,是新時代賦予兩國的莊嚴責任。基於這一認識, 今後中日將全面在雙邊、地區及國際等各層次發展互利合作,相互獲得利益並擴大共同利益,藉此推動兩國關係發展到新的高度。

這一詮釋的重要性,在於中日雖仍表示要正視歷史,但已決心放下歷史問題爭端的包袱,在處理兩國關係時不再向後看,而是向前看,以更加務實的態度重視雙方的 戰略利益。對中國而言,雖然日本在發動侵略戰爭諸多歷史問題上,仍未能如德國般表達真誠的反省與足夠的認罪立場,但中國今後仍將基本確認,日本戰後67年 來走的是一條和平發展道路,並將其視為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對日本而言,今後將接受中國和平崛起是日本的機遇而非威脅,亦將視中國為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

當中日決心將“戰略互惠”視為共同目標時,雙方就啟動副總理級的經濟高層對話機制,根據互惠原則,對東海油田共同開發等問題達成共識,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不過,中日關係畢竟剛剛經歷了5年多的冰凍期,兩國人民形成的冷漠甚至敵對感,要真正消除,其實不易。雖然溫總此次訪問令中日關係出現突破,但來去匆匆, 亦說明雙方關係改善的進程依然荊棘叢叢,而新的障礙仍然可能來自日本方面。如安倍不久前在“慰安婦”問題上一度出現的出爾反爾,再次讓世人看到歷史問題的 複雜性。盡管安倍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有所承諾,但公開反對歐盟解除對華軍售限制,仍讓中方感到不快。中日間的一些敏感問題,如美日在臺灣問題上的時有動 作、釣魚島主權爭端、東海劃界等,都有待於雙方對話與磋商。

此外,雖然日本改變以往的思維,確認中日關係與美國同樣具有戰略地位,但日本能否改變以政治體制和價值觀劃線的冷戰思維、對中國軍事現代化計劃的強烈擔心,放棄一直以來所奉行的“挾美制亞、協美抑華”戰略,對中日構築戰略互惠關係的成效同樣影響甚巨。

不過,溫此次訪日,終究將中日關係引入了更務實的新階段,雙方亦充分認識到,中日是亞洲地區的兩個大國,和則兩利,鬥則兩傷。只要今後雙方能夠充分把握 “戰略”和“互惠”這兩點,逐步將雙方高層交往如中美之間那樣常態化,不僅致力於推動雙方的經貿關係,亦將推動政治與安全關係在內的全方位合作關係,迎來 中日關係的“春暖花開”,當是符合兩國根本利益和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發展,必會受到兩國人民和亞洲各國的歡迎。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東張西望.夏泰寧.15/04/2007

寫在馬接補選後

公開爭奪選區上陣,成了在野黨的不良文化,也是在野黨的致命傷。公開爭奪在馬接補選上陣,再度暴露了馬來西亞在野黨的短視,也是此次馬六甲州馬接補選帶來的啟示。

在野黨領袖常投訴選舉法令對在野黨不利,加上缺乏新聞和言論自由,在野黨無法發揮其最大的力量,那為什麼要為一個小小的補選,爭得面紅耳赤呢?

當然,每個有興趣上陣者,都會毛遂自薦,但公開喊話的舉止,證明了在野黨成員的不成熟。人們不禁會問︰這和國陣的民政黨和人民進步黨領袖日前公開叫陣,又有何分別呢?

馬接補選前,在野的人民公正黨和民主行動黨領袖,公開表示要上陣該選區,其中免不了措辭強硬的公開聲明,自亂陣腳,到頭來無論誰上陣,在野黨的勝望也大大的減低。

選舉中任何人士公開喊話爭取上陣,在廣大群眾眼裡,那只是政黨人士在爭奪私利而已,與群眾他們自己的利益毫無關系。若在野黨人士因此被視為和執政黨人一 樣,為個人私利和黨利益爭得面紅耳赤,選民將會二害取其輕,哪個政黨能給他們既得利益的,就是他們選票的去向,免談什麼國家大事,反正天下烏鴉一般黑。

雖然投票日落在工作日,馬接補選的成績揭曉時,選民投票率和2004年大選同樣是74%,國陣得票5千533(79%),行動黨1千452(21%),多 數票為4千零81。這和2004年的成績相差不遠,當時國陣得票5千847(82%),行動黨是1千285(18%)。行動黨這次補選的得票率雖然略增, 但成績仍令在野黨的工作人員大失所望。

看來砂拉越大選的東風效應已經消失了,西馬的鄉下選民依然滿足于高漲的棕油和橡膠價格,他們選擇了雖然被貪污文化侵蝕,但較熟悉的魔鬼,好過一個他們不熟悉的天使。

在野黨再繼續為了選區分配喧鬧下去的話,將繼續間接扶持國陣的霸權。既然目前的政治體系完全不利國家民主發展,在野黨不應該把時間花在短期的利益斗爭,而是把眼光放在長遠的憲法改革,確保我國民主能蓬勃發展,避免自我陷入政敵的圈套。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野巫豎石.巫程豪.15/04/2007

做環保 救地球

舊金山市議會日前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提案,禁止大型超市和連鎖藥店使用塑膠袋購物,違者受罰。這使舊金山成為全美第一個禁用塑膠袋購物的城市,首開風氣之先。預期美國將會有更多城市跟進。

因成本的緣故,商家反對自屬意料之中,但是大勢所趨,恐怕也必須配合;有眼光、有社會公益意識的企業,甚至還樂於響應、率先倡導。這個大勢,便是“地球只有一個”的環保觀念,在文明發達的國家已深入人心,沛然莫之能禦。

地球暖化危機無疑是一個觸發點。它不再是學術性的預警,而已成為真實的災難。海平面升高,危及大多數人口居住的沿海區域,冰原融化遂不再是邈遠的極地的 事;氣溫升高,不僅洋流變化,而且帶來氣候異變,冬有暖陽、夏下驟雪,生物棲息和農業收成都受到嚴重打擊,這可是影響食物供應和股市的問題,包括物價飆、 災難頻,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受到牽動。

罪魁禍首是二氧化碳。大氣中CO2的濃度增加,則與石化能源燃燒直接關聯。於是,透過“京都議定書”世界性的協同努力,致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在幾年前猶 是一個先創性的人類工程,至今則已變得迫在眉睫。布什總統為了經濟發展拒簽議定書,成為國際社會的眾矢之的,也使美國形象大損。現在,包括加州在內,全美 絕大多數的州和百餘城市已串連起來,聯邦不做地方做,開始自行推動節約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並且與國際同步。英國首相布萊爾最近與阿諾舒華辛格州長舉 行的大型會議,金山市長紐森也同席參加,就是攜手落實的共同努力。當然,前副總統戈爾的奔走呼號,更功不可沒。

擴而大之,提高能效、減少能耗,在官員的登高一呼、媒體的大力傳播下,乃變成公民運動,是文明社會一分子的基本素養。於是,耗油車已棄如敝履,油電車當 紅,氫氣車、插電車則是未來概念,遲早成為主流。底特律的汽車工業再不創新,不但追趕日本不及,還要面臨十萬計的裁員,因為消費者的觀念已經超前了製造 業。於是,大眾運輸看好,灣區捷運、加州火車開始門庭若市。擴而大之,任何消耗能源、損及地球生態的非環保產品,自然也在淘汰之列。塑膠袋的見棄,乃是勢 之所至,只是舊金山最先起跑罷了。

根據報導,僅在舊金山一地,一年消耗塑膠袋即高達1億8千萬個,全球則達4至5兆個,不但污染生態,而且危及動植物;而每製造1億個塑膠袋,要耗損43萬 加侖汽油,相當於排放14噸二氧化碳,即14萬輛汽車一天的廢氣量。這些,只消隨手之勞,便可以立即消除,如改採布袋、籃子購物。如果全球同步,數量更為 可觀。換言之,只要從小處開始做環保,我們便可以救地球、救生態、救生命。只要我們節省能源,加上美國對替代、生物能源的積極開發,便可大量減少石化能源 的消耗,也不勞布希總統要去搞石油戰略,去打伊拉克、去伊朗軍演。

環保、節能最終會與拯救地球連在一起,會與反戰、追求和平站在同一陣線。只消從近身實踐、小處做起,人同此心,我們便會改變世界。當前,何妨從準備折疊的購物布袋,做個真正的“菜籃族”開始!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金山人語.陳裕如.15/04/2007


馬來西亞宗教機構如何自處?

自2006年來,馬來西亞因多宗涉及宗教信仰自由基本權利的極重大爭議而引起震撼。2005與06年間,大馬實際上處於對立狀態,反對的一方爭取大馬公民可以按本身意願和理性管道選擇本身信仰的權利,而一般法律專家和非政府組織則挺身要求阿都拉政府捍衛聯邦憲法。

問題的根源乃是我國擁有兩個不同,或者有人會說是互相對立的司法制度:一為適於非穆斯林的世俗民事法,另一為適於穆斯林的宗教法。再者,大馬另一獨特之 處,是世界上少數以公民誕生時的宗教歸屬來劃定其種族身分的國家。根據聯邦憲法,大馬的所有馬來人按定義都是穆斯林。(這與鄰國印尼有所不同,本土印尼人 不一定是穆斯林,因為信奉基督教和興都教的印尼人也有上百萬。)

令情況更複雜的,是一系列跨種族和宗教的離婚、婚姻案例。2005年來一系列重要的法庭案件讓我們看到,與非穆斯林結婚的穆斯林被告知,他們的案件須交由 回教法庭處理。此外,非穆斯林伴侶決定離婚,離異的其中一方決定另與一名穆斯林成婚,這樣的案例也須交由回教法庭決定雙方和他們孩子的命運,因為其中一方 已經是穆斯林。

最近一宗陷入僵局的案例是,黎圭迪馬蘇賽(Revathi Masoosai)出生於穆斯林家庭,但她由信奉興都教的祖母帶大並履行興都教徒生活。她後來與興都教徒結婚,並一直履行興都教徒生活,直到她生下第一個 孩子。最近馬六甲宗教局扣押了她的孩子,理由是她非法信奉興都教,儘管她受到祖母影響並一直履行興都教徒生活。黎圭迪的孩子目前由一名穆斯林親戚照管,而 她本身則被送往“信仰更新中心”,以便撤回本身主張並再宣示本身為穆斯林。即使這樣,她與興都教徒丈夫的婚姻問題還是懸而未決。

這些案列都涉及大馬公民,並帶出公民信仰自由的基本權利問題,同時也帶出大馬宗教當局的實質權力、地位和權限問題,似乎是與民事法庭和聯邦憲法同等的。到底是誰真正在治理這個國家?

儘管非政府人權組織和非穆斯林宗教組織代表不斷提出訴求,大馬穆斯林群體顯然是龐大的。今天穆斯林占了總人口的60%,是最大的票倉。

今天,大馬政府當局逐步回教化的情況,讓非馬來人和非穆斯林少數群體頗感擔心。阿都拉政府嘗試呈現現代化、進步和中庸回教的面貌,但國內宗教當局的形象和 操作卻越來越硬性和傲慢,甚至到了展開道德監察行動,以及帶走大馬公民如黎圭迪孩子的地步。大馬的非穆斯林開始抗議,即使是被動式的,各大宗教及少數族群 組織舉辦團結祈禱會。與此同時,許多本地調查顯示種族及信仰關係一直保持低潮。8月份我們就要慶祝獨立50周年,我們不禁懷疑當國與世俗─民主支柱漸行漸 遠,我們的前景何去何從?(譯:張立德)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另一面.法立諾.15/04/2007

追星夢何時醒?

明星的光環永遠是亮麗的,不論他們走到哪裡,總有影迷或追星一族前仆後繼的包圍他們,要求簽名、合影、擁抱,當然也有要求一吻甚至過夜的,不一而足。

事實上,在媒體精心包裝下,明星最美的一面已被刻意凸顯與放大,被認為是夢工廠的影視公司通過市場調查、運作,在掌握了擁躉的所好、所愛、所喜,就能輕易的讓追星族對他們消費,而賺取豐厚的利潤。

沒有媒體排山倒海的推波助瀾,沒有媒體鉅細靡遺的步步跟蹤,明星是無法被塑造的。追星一族不會去關心伊朗是否有能力制造核子彈,也不想知道朝核六方會談是 否有了什麼結果,美國是否從伊拉克撤軍,對他們更是無關緊要的事。他們在意的是偶像是否有男朋友或女朋友、是否結婚、有孩子了?影迷可以不知道他隔壁家住 了哪位張三李四,但不會不想知道偶像平時的行蹤與嗜好。

成龍多年後公開承認自己已婚生子,才使房祖名的身分浮出水面。譚詠麟在父親過世後其10歲的私生子譚曉峰總算曝光,王菲的新生兒因為兔唇成了媒體的焦點, 鄭伊健與梁詠琪分手會不會與邵美琪復合,還是情定新歡蒙嘉慧也令人津津樂道,就是劉德華與馬來西亞女友是否已結婚,在檳城購置豪宅,是否有了孩子仍眾說紛 紜。

媒體與明星的共生關係


媒體與明星具有共生的關系,媒體需要娛樂新聞來豐富其內容,以增加銷量與讀者,明星需要媒體報導才能保障他們的受落與票房。媒體與明星產生的對立,主要是 誰來決定什麼是可以報導與報導的角度,對於隱私:明星一方面希望受到保護,一方面卻必須面對讀者偷窺的欲望,但如果媒體只報喜不報憂,只會歌功頌德,沒有 狗仔隊,只有八股文章,讀者也將逐漸流失。當然沒有媒體吹捧,明星想要一炮而紅也是難如登天。

在優勝劣敗及競爭壓力下,媒體不得不在追求聳動、新奇、獨家方面刻意經營,轟動一時的劉嘉玲裸照事件,Twins的鍾欣桐在雲頂遭偷拍更衣能成為雜志封面 而銷量大增,就不令人驚奇了。事實上,媒體與明星的消費群體很大程度是重疊的,當一個明星已不是媒體寵兒時,也正標記著他的沒落。新加坡歌手許美靜沉寂多 時,去年突然在新加坡五星級酒店鬧事,被警方以“私闖刑事罪”逮捕,才又開始進入人們的眼簾,難怪有人預測不久她就會有新專輯要面市?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就屬中國甘肅蘭州的追星一族楊麗娟。楊29歲,對偶像的瘋狂崇拜與痴迷令人為之側目。從1994年起開始迷上劉德華,父母多次規勸無 效,但不忍看到女儿神情恍惚,轉而全力支持。他們隨女兒2次赴港、6次赴京,為達成女兒心願,父親賣掉房子籌募旅費,後來甚至想要賣腎,幾近傾家蕩產。今 年3月19日,68歲的楊父又借了人民幣1萬餘元攜妻女前往香港。3月25日在劉德華歌迷生日會上,楊麗娟與偶像合影,算是了結一椿心事,但楊父卻嫌劉德 華沒有滿足女兒“單獨見面”的要求,憤而跳海身亡,留下15頁的遺書寫道:死後還要幫孩子,讓華仔見楊麗娟,為她簽名。此事造成轟動,也引起媒體與社會的 廣泛關注。

楊麗娟13年可以不工作,全心全意做其追星夢。父母對獨生子女的她疼愛有加,盡量滿足孩子所求,但楊麗娟的欲望卻很難滿足。生活可以再苦,但不能沒有偶 像。楊要見劉德華的目的最終已達到,而且還與劉合影留念。但她不滿足,旋即提出要劉德華必須單獨與她會面及聊天。如果不是一條人命引爆媒體的報導,使偶像 崇拜的美善變成悲劇,人們不會跌入錯愕,愛偶像竟然可以愛到家破父亡。

為明星而死,當然不只楊家:2002年浙江溫州一位17歲初中生因無錢親眼見到偶像趙薇而服毒身亡;2003年大連一名16歲少女因母親拒絕給她買張國榮的CD碟,並說張國榮“變態”而上吊自殺。女孩在日記中寫道︰“在我的世界裡只存在張國榮,我只為他而活。

人命頓成媒體焦點


對媒體而言,如果不是一條人命,楊麗娟不可能頓時成為媒體的焦點,況且他的偶像更是無人不曉的香港天王巨星劉德華。楊家追星瘋狂行為釀成楊父跳海身亡,部 分傳媒似乎找到了一個新聞賣點,大家正像追訪明星一樣追蹤楊麗娟的行蹤。20多家媒體,台灣的中天、中視、大眾在線、東星、東森及香港的華娛衛視、大陸的 《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等,都派出采訪隊跟進,場面之浩大如訪明星沒有兩樣。

楊父身亡後,部分媒體又出錢把楊家母女接到深圳,從深圳接到蘭州,再從蘭州接到北京接受歌手捐贈。在所謂“新聞策劃”下,一幕悲劇被傳媒利用為炒作和擴大銷路的對象。對于媒體的社會責任、道德操守、新聞倫理,在市場競爭壓力下,只得暫時靠邊站。

為了喚醒青少年的理性追星,中國河南州幾所高校的大學生舉行“砸星運動”。他們向行人發送砸星運動倡議書,呼喚人們理性追星。幾名大學生拿“砸星運動倡議 書”,在校園向人們發放,其中一位“劉德華歌迷”女大學生,用腳踩碎自己精心搜集了近10年的劉德華專輯。她自己是劉德華的忠實崇拜者和追求者,在繁重的 學習之餘,把自己的全部時間都給了“劉德華”:聽他的歌,看他的電影,為了一張演唱會門票一擲千金,一張限量版光碟而四處求索。楊麗娟事件猶如晴天霹靂, 讓她有上當受騙的感覺,她認為偶像劉德華突然變得冷漠、殘忍,應該對楊麗娟更寬容一點 。

活動發起的目的不是針對劉德華個人,而是針對整個追星族。發起人就表示,雖然楊麗娟的追星舉動很瘋狂,但身為被喜愛的對象,明星應在儘量保護自己的前提下,也應該對像楊麗娟這樣的影迷特殊對待。

這次“砸星運動”還提出了“三不”原則,即不聽他的歌,不看他的電影,不參加他的演唱會。活動的意義是想讓崇拜明星而學業荒廢、家庭不和、缺乏正確人生價值觀取向的青少年能夠懸崖勒馬。他們還想告誡明星們不要恃寵而驕,呼籲追星族尊重自己的生活,也尊重明星的生活 。

無可否認,偶像崇拜是當代青少年自然、普遍、健康的成長現象。在現行教育體制的背景下,學生面對沉重的學習負擔,缺乏自由的時間,沒有足夠的閱讀、對話和 交流。激烈的升學競爭、就業壓力、簡單生硬的德育課,更加大了學生的精神壓力。學者認為,在這種教育環境下,青少年尋找快樂的本性就在有限的自由時間裡投 向了“明星”和“偶像”創造的娛樂天地,從中得到暫時的安慰,那是正常不過的事。

也許青少年在瘋狂追星時,我們歷史中的偉人愛因斯坦、愛迪生、牛頓等,似乎早已在他們心中模糊或消失。夢工廠與媒體的有效結合,當你踏上香港的星光大道,在感受到明星的光環時,必然也要思考,他們將點燃青少年更大的希望與理想,還是無底的絕望與逃脫?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星期筆匯.陳錦松.15/04/2007

藍將再起?紅將再起?

台北最近有兩場集會活動值得注意,一是由國民黨發動的“捍衛中華民國”大遊行,一是施明德宣布發動的第二次倒扁。兩場活動都有顯現台灣民情、風向的指標意義。

“捍衛中華民國”這個訴求,在國民黨看來,應該是最能符合大多數人心的主張,尤其在扁政府制憲正名一連串敗德失政行動,激起了強烈反彈之後。國民黨應時發動遊行,有“維持現狀”、安定的重要意涵,也有承繼過去的緬懷況味,包括對“去蔣”的不以為然。

但是,331的活動,台上熱,熱的是馬、王互動和吳、洪為競選黨主席造勢;台下冷,支持者只得不到一萬人,這在台北市,相對於“紅衫軍”的聲勢,簡直到了冰點,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國民黨解釋,是紅衫軍倒扁運動讓民眾太失望了,因此許多人不願再參加活動。

這只是一個託詞。“紅衫軍”如果讓民眾失望,何以國民黨不能讓民眾寄以希望?這個才是重點。動員疲乏當然是因素,那麼為什麼民進黨一直搞運動,樂此不疲,反應總是熱火?國民黨如果不能檢討原因,即使馬王成配、藍軍齊心,也仍然要面臨支持者在哪裡、熱情為什麼消退的情勢。

簡單說,國民黨在野之後,一直沒有從“過去式”轉型成為“未來式”,沒有新的政治藍圖,總是脫不開保守、守舊的形象,唱的也不外是經濟、安定、兩岸相安的 舊論述,活脫仍是執政者,其領導人連戰可為代表。連戰今天只有黨內聲望,民間聲望猶不及宋楚瑜,便多少顯示了國民黨仍享受舊供奉、未能親近人民的狼狽模 樣。

如果不是民進黨敗德失政,不是馬英九以個人形象賦予國民黨新機會,國民黨早已泡沬化。相對於民進黨總往敏感處衝,有人痛有人爽,起碼有了反應;國民黨則習 於陰涼安全處躲乘涼。唱懷念歌曲的老歌星,何嘗會有青春歌手演唱會的盛況?比比蔡依林、周杰倫和青山、婉曲,便知梗概,此廂仍在溫吞細品歌藝,彼廂熱火唱 跳早high翻了天。

次論施明德,他恐怕也會有國民黨的狼狽。發動第二次倒扁?第一次百萬人上街都沒倒成,第二次有什麼更妙訴求和招術,而能吸引舊眾?何況,施說“陳水扁一審 有罪也不會下台”,事實根本難以存在。因為扁嫂會藉病拖延訴訟,扁任內說不定不會審結官司;同時扁根本不是列案被告,何來有罪?有罪也是下台之後被起訴才 有的可能。施明德以此藉口結束自囚罷了。再度倒扁,冷掉的飯重炒,和國民黨的舊調只有時間差而已。

何況,“紅皮藍骨”的紅衫軍,不少人認為施倒扁不力、襲馬為實,憑此將走掉不少擁躉;何況,施致力成立第三勢力,藉“紅衫”組政團,也失去了過去中立、跨政黨的超然立場,其與組台聯的精神領袖李登輝又有何差?他又比宋楚瑜率橘軍能高妙多少?

紅將再起?一如藍將再起的一廂情願。充其量多分掉藍軍一些票,倒助民進黨繼續執政而已。2008年大選,台灣人民終不脫“含淚投票”的格局,臨陣的變數如“兩顆子彈”等影響,將遠大於大盤的搬算。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金山人語.陳裕如.08/04/2007

巴金《家》裡的人不准吐痰

中 國人讀書識字的,大概多讀過巴金的作品,尤其他的代表作小說《家》。1956年,北京將《家》譯成英文,向國外發行,先由巴金根據中文本刪節。巴金回憶 說:“凡不利於宣傳的都給刪去,例如在地上吐痰、纏小腳等等。”他說:“大段大段地刪除,雖然自己感到心疼,但是想到我的小說會使人相信在中國不曾有過隨 地吐痰和女人纏腳的事,收到宣傳的效果,我的民族自尊心也似乎得到了滿足。”

現在外人不會相信中國婦女還纏足,因為的確沒有了。但一定相信中國人還隨地吐痰,因為這項“不光榮”但“悠久”的傳統,的確仍在,繼續牽動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尤其在2008年北京奧運的時刻。

3月27日,奧運倒數計時500天,大陸舉行了各種活動,“中共中央精神文明辦公室”重申本屆奧運的中心宗旨:人文奧運。“奧運不僅是拿幾個金牌,不是面 子工程,而是要藉奧運契機提高全民素質。”大陸在奧運的金牌數,早已“超英”,正在“趕美”,面子已不是問題,但要藉此“提高全民素質”,那可不是容易的 事。

北京奧運,將有50萬外國人來觀賽旅遊,兩萬記者來採訪,官方對國民素質的具體要求,是整齊清潔、秩序禮貌。現在北京正大舉拆舊屋、築新路、植綠樹,規定 不准隨地吐痰、禁止國罵、公共場所不得吸煙、訂每月12日為“排隊日”,先期訓練人民排隊的習慣,並在電梯入口處設置“女士優先”的牌子。別的事也許可收 “急功近利”之效,但不隨地吐痰,雖然現在連城管都出動取締,違者每次罰人民幣20元,但結果恐仍不令人樂觀。而大陸民眾這項頗為普遍的惡習,卻也最使外 來的人無法忍受。

我曾就此請教一位大陸的朋友,他說吐痰來自吸煙,而吸煙來自過去長年累月的各種“運動”,大家勞動一天筋疲力竭,晚上還要開會學習政治,為了提神解悶,只 好吸煙。但這話未必可靠,因為有些女性並不吸煙,但吐起痰來卻“不讓鬚眉”。還有人說,中國人隨地吐痰是因為教育程度不夠,但這話也有反證。“北京大學” 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初期招生的對象是年輕的京官和王公貴族子弟,都是“上層社會”的“菁英分子”,但學生管理規則卻明定不得隨地吐痰便溺,可見這些受 過教育的人也未能“免俗”。

我們不能不承認,吐痰是中國的“國粹”,已成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季辛吉第一次訪中國大陸,謁毛澤東,他們兩人中間就隔著一個痰盂,令舉世稱奇。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是鄧小平的“粉絲”,他對鄧遠距離“吐痰入盂”之精準,十分心折。

《美聯社》3月24日報導說,北京奧運“最受關注的問題,是人文基礎建設”。同日日本《東洋經濟周刊》評論指出,“國民素質差異阻礙中國進步”。連《人民 日報》3月22日公布的民調結果也顯示,90.9%的北京市民認為,“北京市民社會公德水平與舉辦一次‘出色奧運會’的要求還有差距”。

中國人之髒亂,海峽此岸也未能“去中國化”。南投埔里以“長住計劃”發展觀光,日人中村夫婦進住兩週就打道回府,因為狗屎、人痰加上汽車廢氣使他們“快得肺痰”了。

文明要在生活行為中體現出來,去此即無附托。中國人不管說多少言語,寫多少文字,誇耀中華文明是多麼偉大,但是街頭巷尾的一口痰,就把這種大話擊得粉碎。

凡心懷“民族自尊”的人,都應嚴肅面對這件事,它不是小問題,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奧運之後,中國人還是要過日子,要榮譽。大家應該為未來貢獻智慧,想 出辦法,譬如訂幾個“五年計劃”,認真執行,也許到“十一五”、“十二五”的年代,隨地吐痰像婦女纏足一樣,到歷史書裡才找得到。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感時篇.張作錦.08/04/2007

阿薩特與不舒適中的舒適

在 我們的社會化過程中,我們約略被告知:嬰兒餓了會哭,但理性的大人天生就具有自由意志及管道去逆來順受。然而,今天我們周遭卻有許多大人在哭訴各種事情: 他們不滿代表權、進入政府機構的通路、權力差異、法治的缺席、多數派的專政及少數派面臨困窘。類似許多哭訴是發生在個人及個人主義幾乎被尊為政治聖牛的多 元自由社會中,這多元自由社會如何處理差異及國家與個人的關係?而我們又如何去滿足存有差異的社會中個人的各種要求?

美國紐約大學的阿薩特教授(Talal Asad)就撰寫了許多關於不舒適和差異概念的著作。他最近到德國柏林參加宗教研討會,在漢堡大學的講座上再次提及他論文中我們或多或少都知道的、有關我 們經常思考的世俗主義與現代化。以埃及的經驗為例,他指出,現代埃及人的政治──受到多重因素如當地傳統和文化、19世紀的殖民主義及國家主義需求的影響 ──已經出現了多個出乎我們意料的轉變。

如果埃及有關個人權力與國家的辯論是複雜的,它反映出回教世界其他部分也有同樣的複雜現實。從埃及到印尼,在19世紀末見證了具備多元政治、文化和教育背 景的新一代本土穆斯林學者崛起。一旦置身於他們本身社會,以及連接上環球概念網絡,他們視現代國家為他們國家建構計劃的最終目標。他們當中不少被視為改革 者和現代改革者,而他們的對手則被標籤為“傳統派”和“保守派”。

但一如阿薩特教授在他著作所指出的,這些本土建制學者很難稱得上是與宗教和族群相對的世俗現代改革者,反之,他們是希望應用現代化工具實行他們宗教道德倫理的現代主義者,以便塑造一個同時是理性、普世、一致、有效率、成熟及能保存他們本身倫理識別力的新倫理政體。

今天,回教世界充斥了類似建構中的混合現代化例子。土耳其回教主義者嘗試利用政治過程為手段,把回教帶入權力範圍,而同時令土耳其更接近歐洲。印尼公正進 步黨的回教主義者──偶然地,也是阿薩特及傅科和韋伯的仰慕者──也同樣嘗試去打造一個以倫理為標準的“新政治”,即視貪污、代表權和捍衛少數者權利等議 題為穆斯林政治的中心議題。馬來西亞回教黨目前正緊促地使憲政主義與全民宗教自由達成和諧。例子不一而足,證明阿薩特的觀點,即世俗主義確能在各種不同、 有時是難以意料的方式和型態中顯露出來。

對於那些傾向於目的論者,以及錯誤地假定世俗主義和現代性是直線思考、且已設定好意識目標者而言,這或許是令他們驚訝的。一如阿薩特一再強調的那般,領導我們理解現代性和世俗主義的基本假定,必須不斷地檢討,以便將當下的現實情況納入考量。

在這個政治宗教型態──不管是回教、基督教、猶太教、興都教和佛教──崛起的時代,我們若把這些現象簡單地概括為“神的復仇”降臨於世俗主義者身上,是太 過愚蠢的。尤其是在回教世界,許多回教主義政治組織太輕易地認為,他們各別的政治計劃必須以只能被標籤為開明的價值觀和基準作表達:他們接受民族國家的現 實、理解社會是多元複雜的、歷史是歷久彌新的、身份是不固定和重疊的,而現代政治生態的焦點,是理性個人代理。

這一切將把我們帶往何處?當然有這樣的憂慮,即現代宗教政治可能會把我們帶往不知處。宗教也許是倫理價值的根源,但如學者依不拉欣穆沙所言,同一個宗教語 言也可以清楚地去適應發言者本身的念頭和利益。宗教文本可以用來辯證自由民主,同時也可以用來辯解種族主義、性別主義、仇外主義及宗教偏執。

面對這些人性弱點的鮮明提示,阿薩特沒有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他說:“我們必須去適應不舒適,歐洲人必須去學習,接受現代性和世俗主義也可以在其他地方以 不同型態發展。”這些的提法可能會令那些希望看到全世界都被單一世俗民主籠罩的新保守派感到憂慮,但在這個我們生活的幼教時代中,它卻是對大人們最好的勸 告。或許我們最終應該開始學習如何去適應不舒適。(譯:張立德)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另一面.法立諾.08/04/2007

推薦給朋友

世界各國都在搶救溫室效應,以免地球暖化帶來浩劫;搶救瀕臨絕種生物,也是全球性的盛舉;防範、撲滅流行性疾病,更是聯合國轄下組織協調的跨國大工程。剛 過去的世界衛生日,一些國家召開論壇或舉辦活動宣傳防範流行性傳染疾病,儘管學者專家官員侃侃而談,可千千萬萬人聽者藐藐,每天過著危害健康的生活,導致 各國醫療保健支出劇增,成為許多國家沉重的財政負擔,聯合國衛生組織也束手無策。

馬來西亞前衛生部長陳聲新1988年在羽球場揮拍時,因心臟病發去世;韓國籍的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李鐘鬱2005年5月在日內瓦的工作會議午餐會上,因為 中風(腦血栓)而送院,醫生搶救36小時之後宣佈死亡。醫療、衛生、保健人員本身因為健康欠佳而發生悲劇,非專業的凡夫俗子如我輩怎麼辦?

病痛靠醫生,健康靠自己,除非我們落實醫生的治療方案,尤其是關於飲食、工作、壓力、運動、睡眠,乃至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建議和忠告,否則就得和慢性病長相左右。

上個世紀60年代之前,東亞地區街頭所見,絕大部分是仙風道骨,甚至面有菜色,極少見到肥人胖人。今天報紙的減肥廣告滿篇累牘,還劃分為纖體、瘦身,乃至 專門為下擺消脂的專業服務,富裕的新生代還有人因為瘦不了而節制飲食,甚至因為厭食症而死,各國為了應付超重兒童憂心忡忡,為了治療肥胖帶來的病痛叫苦連 天。問題是,大部分的人明知不良飲食如同慢性自殺,可是大家都看不到“立即而明顯”的惡果,於是不斷地立志“明天我就改”、“明天我就去檢查”或明天才治 療,痛心的是,他可能等不到第二天就步陳聲新或李鐘鬱的後塵。

偶而見人炫耀花費多少錢,進行多麼先進多麼昂貴的體格檢查或治療,或者服用多麼昂貴的藥物補品,不禁暗自惋惜,不良的生活習慣不改,潛伏的病症日積月累, 再好再貴的醫藥補品也是徒然的。如果醫療藥劑補品可以帶給我們健康,那麼,有權勢或擁財富的人豈不是可以長命百歲?他們怎麼都得服從自然規律呢?

現代媒體充斥健康醫療資訊,大家都了解健康之道,但以訛傳訛或食古不化的歪理還在流傳,例如無肉不歡的人總是對多菜少肉甚至全素的人說,不吃肉怎麼有力? 這就像日本人說的“肉類是活力來源”,看看水牛大象不吃肉,難道力氣不如獅子老虎嗎?又說吃魚吃肉像豬骨湯之類,人體才能吸收鈣質,其實牛角象牙都是鈣質 形成,全部來自青草樹葉,它們並沒有吃肉或鈣片。

肉類在半個世紀之前是健康食物,二戰之後多年,東南亞大部分地區或民生凋敝,或經濟剛起步,尋常人家每餐吃肉的並不多。那是一個匱乏的年代,禽畜不吃飼 料,不加激素荷爾蒙長肉劑外加預防瘟疫傳染病的一大堆藥物添加劑,所以吃肉容易快高長大,如果生病之後吃雞肉吃豬肝吃羊肉補身,大部分有效,因為那是健康 的肉。現在豬牛羊雞鴨鵝都吃類似的飼料,都快速飆長,味道都差不多,沒有他方特色或肉質風味,吃得越多,副作用越大,而且血液越呈酸性,人越疲乏,免疫力 越低。

此外,肉食者即使不“鄙”,即使能遠謀,也因為酸性血中含磷,人體必須從骨髓中抽取鈣質,來中和偏酸的血液,所以往往造成骨質疏鬆症。再說,過了發育期, 吃肉越多越快老化,腸胃肝膽胰臟腎臟負擔越重,消化系統不健康,任你如何美容、保健、拉皮、打肉毒桿菌再加胎盤素,都是治標不治本。

二十多年前久病成醫之後,我終於告別了大塊魚大塊肉大杯酒的口腔文化,謝絕快餐可樂以及汽水,儘量不吃白米,代之以糙米;戒掉白糖,非加不可就選紅糖黃糖 冰糖或蜂蜜;不吃白麵包,吃全麥麵包黑麵包。年復一年,一些慢性病如過敏性哮喘、喉頭炎、上氣道發炎和偏頭痛等逐漸消失,還揮別了近20年的高血壓,這才 真正了解,所謂慢性病,就是生活習慣病。

白糖是最壞的無聲殺手,絕大多數人沉迷於甜食,實在是曠古所未有的悲劇。白糖就是把蔗糖裡有機無機礦物質金屬元素之類的營養成份拿走,只剩下甜份。吃了白 糖,除了卡路里(熱量)使人胖使人血液循環放慢之外,什麼營養都沒有。現在餐廳的菜餚多半放糖,鹹的餅乾以至罐頭食品、鹹的酸的辣的葷的素的,幾乎都加白 糖,外加葡萄糖漿棕櫚糖漿,我們吸收的糖份難免過量。糖是酸性,和肉類一樣,過量就有副作用。

美國聯邦政府幾乎被醫療開支壓垮,所以大規模研究調查,發現全民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是錯誤飲食造成的。可是美國的連鎖快餐店和跨國甜品集團財雄勢大,廣告深入人心,傾向高糖份高鹽份高脂肪的不良飲食變本加厲。

西風東漸之後,美式快餐橫掃亞太地區,日本人首當其衝,原來追逐櫻花的大和民族,越來越多人因為吸收太多動物性蛋白質,身體分解不了,患上過敏症,尤其是 花粉症患者不斷增加,他們的上一兩代卻沒有過敏體質;在美國,還有因為花生過敏致死的特殊案例,可是醫生光消耗醫療資源作檢驗,然後配抗過敏原為對策,醫 療保險支持劇增之後,病患不減反增。慢性病不斷的年輕化,全是不良飲食帶來的惡果,有人“視死如歸”,政府也束手無策。

醫生、藥物、健康產品、衛生部門和世衛組織都不能帶給您健康,我們只能自求多福,閣下保重了!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星期筆匯.丘啟楓.08/04/2007

大陸加速開放,兩岸融合會更快!

台灣著名評論人張作錦(以下簡稱“張”)日前蒞馬演講,講題為“台灣走到歷史岔路口”,星洲媒體集團總編輯蕭依釗(以下簡稱“蕭”)特與這位資深報人對 談,話題涉及中國的發展與前途、台灣反貪倒扁運動的成敗影響、兩岸在促進統一進程中各自可以扮演的角色,以及中文報的未來與願景──

蕭:馬來西亞華人非常關注中華民族的前途、兩岸的互動及政治情況。馬來西亞華人這種關切之情是否讓您感到意外?或者是您意料中事?

張:我不覺得意外。過去我曾訪問好幾個東南亞國家,我本來就知道這些僑胞對於台灣以及中國事情的關心。在我讀書的時代,便有很多華僑學生到台灣讀書。我從 他們的談話當中,了解到海外僑胞的情形。此外,我在美國華文報紙工作了八、九年,美國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僑。這些華僑對中國人、中國事務以及中國的前 途,不論是大陸還是台灣,他們都很熱切地希望去了解。

蕭:大多數馬來西亞華人都希望看到中國和台灣統一或維持現狀,至少他們是不支持台獨的。這些人主要是上了年紀的華人。這群年長華人的感覺特別強烈。他們基 於個人的親身經歷,或曾親眼目睹中華民族經歷的深重苦難後好不容易才走到今天,所以他們都不希望中華民族再次分裂或再次走上衰敗的路。

張:我很贊成您的意見。海外的華僑同胞在僑居之地雖已相當程度地融入了當地社會,但華僑在某些地方受到不同待遇的例子,也並不是沒有。中國幾百年受列強的 不平等待遇,這些身在海外的華僑都能感同身受,他們當中可能比生活在中國的人民有更強烈的感受。因此,他們很希望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作他們的後盾、他們精神 的支柱。所以,他們那種希望國家統一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他們的一些看法和很多生活在台灣的同胞的看法一樣,他們之所以不贊成台灣獨立,是因為很多地方是 從其結果眼的。一旦台灣獨立、兩岸一旦八成會發生戰爭,那是民族的悲劇。

台灣既為中國的一部分,它所創造的經濟奇跡和民主政治的成就,是中國幾千年來沒有的,我們當然不希望中國把它毀掉了。台灣獨立便會有戰爭,維持現狀是避免 戰爭的最好方式。所以,他們不希望台灣走到極端,我相信他們也不希望大陸輕易對台動武。他們的心情可以說和大部分台灣同胞的心情一樣,希望兩岸維持現狀, 各自去發展自己的經濟、文化、教育、政治,改善人民的生活,把未來困難的問題留給后代,因為他們更有智慧去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

蕭:領導“反貪倒扁,天下圍攻”的施明德近來也到大馬演講。有些知識分子在這場運動開始前持反對意見。這場運動雖然轟轟烈烈,但最終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這也是當初一些知識分子反對發起運動的原因。您覺得這場運動為台灣的政治改革和民主進程帶來了什麼影響?

張:這場運動雖沒有結果,但我覺得它仍有相當程度好的影響。第一、上百萬人的集會與遊行持續了兩個月,過程卻是那麼地和平,一點也沒有意外、衝突或受傷的 事件發生。反觀其他國家,也曾有過那麼大的人群、搞這麼長時間的事件,但往往因難以控制而最終形成暴動事件。台灣紅衫軍的活動卻是很平和理性,雖沒有結 果,但這樣的結局卻是非常不容易。這是台灣民主政治的成熟表現,是通往公民社會的必經路程。它在政治訴求上沒有結果,但它對台灣政治的民主還是起良好的影 響。我覺得,不能基於它對政治訴求沒有結果,便抹殺一個這麼有意義的活動,所以我認為這活動還是有它的價值。

蕭:不過,這場運動是否會助長當權者那種“你又能拿我怎麼樣?”的氣焰。

張:這一點是很有可能的。執政者會覺得你們這樣的一個活動對我也起不了什麼影響,我以後便可以為所欲為了﹔參與這個活動的民眾也可能會覺得那麼積極的一個 大型訴求都沒有結果,那我以後也不要參與類似的活動了。若是從這個方向發展,那麼對台灣而言當然是不利的。我們希望執政者了解民眾的期望,收斂自己某方面 的行為。台灣的未來,就看他們怎麼想、怎麼做了。

蕭:您目前在北京進修,這種勤學不倦的精神令人佩服。您在北京待了相當長時期,對中國大陸的情況應當非常了解。當我們討論兩岸的課題時,您認為中國必須民主化,這是兩岸走向統一的先決條件。那您覺得目前的局勢是否正朝這方面發展?

張:我自小離開大陸,第一次回去是1989年。從1989年到現在,我們看得出,中國在政治開放方面正在慢慢進步中。比方說,從前談到抗日時,中國政府從 來不談國民黨,幾乎都說是共產黨打勝日本的,這當然不符合歷史的事實。前年,在對日抗戰勝利60年的紀念儀式中,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有一個演講,他第一次 說國民黨在對日抗戰中有很大的貢獻,並承認了這個歷史事實。此外,大陸政府從來不談他們貪污腐化的事情,但在這次的兩會上,溫家寶的報告中承認政府有貪污 腐化,這都是進步的表現。只是我們認為,中國還得加速它的政治改革進程,因為台灣的政治民主化遠遠走在前面。若大陸民主化走得更快的話,將能更吸引台灣同 胞回歸的向心力。只有加速民主化,才能讓台灣同胞心甘情願地欣然回歸中國,我想大陸也很了解這一點。

蕭:您在新山演講時,一個讀者曾說,台灣人不應只是一味的批評,而是應以實際的行動去幫助大陸的改革與進步。那您覺得台灣人應該做些什麼?

張:這話是很理想,做起來卻不切現實。台灣同胞若希望對中國大陸的政治改革開放盡一點力,也不知該怎麼盡力。真的改革不外兩個,一是輿論的促進,但台灣同胞不能去大陸辦報紙啊;另一個是實際的執行,但台灣同胞也不能去大陸從政啊。

但在兩岸文化的交流上,我看這早就開始了,大陸學者到台灣去講學或台灣學者到大陸講學、很多文化界、社團活動的交流,我看這也許會有些促進兩岸溝通的功能。

蕭:那麼台灣民眾除了反對台獨,在促進兩岸交流方面應怎樣做?

張:台灣同胞必須把本身的民主化建設得更好,因為民主化的建設對大陸會有影響。台灣必須以本身更健全的民主政治作一個良好的示範,比方說台灣議員不要老是 打架、司法應更公正、選舉也沒賣票、沒有糾紛等。那麼,當大陸同胞看到台灣能將一個民主制度做得如此健全,大陸同胞也會去學習,這就是影響。

效仿梁啟超精神,在夾縫中堅持走正確的路

蕭:讓我們談談有關媒體的課題。在華人世界中,各地的華文報過去相當長日期都仰望《聯合報》,因為《聯合報》一直都處在比較高的位置。對於其他起步比較晚 的海外華文報,《聯合報》就好像華文的《紐約時報》。今天,《聯合報》經營日漸困難,即便是《紐約時報》,它也不能永遠屹立不倒。不久前,它的發行人自己 宣稱,《紐約時報》印刷版很可能在5年後消失。在現代人生活方式改變以及電子媒體的衝擊下,《聯合報》未來會怎樣?

張:媒體有它的社會責任。若想賺錢,媒體並不是一個最佳的賺錢事業。人們其實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來賺錢,而不一定要辦報。辦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辦報 甚至在某種政治環境里,是一種具有風險的事情。但是,仍舊還有很多人投身于這個新聞事業,那都是基於他們的理想和抱負。他們覺得自己對於這個國家、這個社 會以及人民,具有一定的責任感,希望這個社會走向一個正義的社會、一個和平和互助發展的社會。這是一個新聞從業員的最高理想。所以,《聯合報》像其他很多 同業一樣,在現時的情況下也受到一些影響。經濟的蕭條、電子媒體的衝擊等,導致它現在的收入比以往少、甚至還被迫裁員呢。至於政治上的影響,它則受到打 壓、受到限制。可是,他們還是奮鬥不懈、不願放棄他們的理想,因為他們對台灣的社會有其責任感、對台灣人民而言有他們要爭取的成果。我相信《聯合報》會像 其他同業一樣,不會輕易退縮,還是會繼續努力、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蕭:馬來西亞報紙的評論作者目前正處於一種“在夾縫中”的局面:他們一方面要發揮傳統媒體的制衡和監督的角色,去批評政府一些不當的政策,追求社會公理和 正義,他們因而面對當權者的很多壓力;另一方面,這些報紙的評論作者卻又常常面對來自網絡作者的挑剔和批評,導致報紙的評論作者兩面受敵。聯合報的作者是 否面對同樣的情況﹖

張:在多元的社會里,不同的意見一定會出現。在台灣,尤其是政治的分歧性很強烈,民眾可以擁護任何一個政黨、也可以主張任何意見。由於台灣有統獨的政治問 題,政治人物的挑撥以及公眾的主張更不一致。在這種情形下,報紙的言論與主張會受到別人的質疑或責難是常有的事情,不足為怪。我想這種情形也可以說是一個 民主社會的正常現象。若馬來西亞有這種現象,從某個角度而言,說不定還是一種可喜的現象。所以,無論是報紙的新聞、報紙的言論、無論是你自己的言論,你只 能說﹕我認定的、我認為是正確、我認為是對社會有益的,我就去做,我不能去討每個人的歡喜。我只選正確的路並繼續走下去。

蕭:您在演講中非常推崇梁啟超。您將他看作一個前輩報人,並以他的風骨來激勵現在的年輕新聞工作者。當時的他不受任何利誘、也不怕威脅。梁啟超擁有一種關懷家國等大格局的目光與胸襟,但現代有許多知識分子卻自限於比較小的格局。

張:我那麼欽佩梁啟超是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愛國分子,他一直在關心中國。無論是從事政治活動或是寫文章,從年輕時期開始到他逝世,筆下沒有一篇文章不是在 關注國家與人民。梁啟超在初期覺得政治可改變一個國家,但後來他了解到,單單從事政治改革並不能救國家。若要救濟國家,則必須從老百姓救起。所以他到了日 本後辦《新民叢報》,就是要先把老百姓變成一個新的人,從他的心理、他的常識、他的品格做起,要他們改掉舊的習慣、改掉舊的風氣、追求新的知識。只有新的 國民才能有新的國家。所以,他這種知識分子是從大的地方來看,要把整個人民的風氣刷新,然後才能有個新的國家。我覺得今天的知識分子也應效仿這種精神,從 遠處看、從大處看,有一個高度,而不只是去注意眼前枝枝節節的事情。因此,知識分子若有這種遠見和心胸,他自然就不會因為一點點的政治利益和個人立場,而 做無益於中國前途的事情。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明辯是非.整理:陳翠娟.08/04/2007

安倍從善如流

在 國際社會強大壓力下,日相安倍晉三星期一終於就“慰安婦”問題,明確以日本首相的身分澄清和道歉。星期二,中日同時宣布了中國總理溫家寶的訪日行程。安倍 的道歉,無疑是基於外交事務方面的考慮,無論是為了掃清溫總的訪日障礙,還是避免自己下月訪美時陷入尷尬,安倍都必須這樣做。否則,如果死抱否認“慰安 婦”問題的包袱不放,安倍可能在外交事務陷入其前任小泉純一郎曾遭遇的困局。如今安倍從善如流,無疑在客觀效果上,有助於溫總訪日獲得成功。畢竟,溫總此 次訪日,是中國總理7年來的第一次。倘若雙方因“慰安婦”問題再鬧個不歡而散,對中日關係的負面影響可能10年時間都難以消除。

此次“慰安婦”事件不斷升級,直接導火線並非來自中國,而是美國介入。美國眾議院計劃在4月國會休會前通過決議案,要求日本承認“慰安婦”事件,並公開道 歉,這讓日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安倍因此發表了否認日軍在二戰時強徵“慰安婦”的談話,招致國際和日本國內輿論的強烈批判。《紐約時報》甚至將安倍稱 為“靠掩蓋日本戰爭歷史‘建功立業’的民族主義者”。加上溫總將要訪日,安倍本人亦將在4月到美國訪問,日本《東京新聞》發表評論說,要想讓事情趨於平 靜,首相必須追加說明。

基於這些外交壓力,日本政界三大巨頭──首相安倍、外相麻生太郎和自民黨幹事長中川秀直11日分別就“慰安婦”問題發表了講話,同時對“慰安婦”表示了同 情和道歉。26日在國會答詢時,安倍亦再次以首相身分正式表示,日本政府將繼續承襲“河野談話”的內容,對“眾多‘慰安婦’飽嘗的辛酸感到同情,對她們的 處境表示道歉”。

翌日,中日就宣布了溫總的訪日行程。雖然雙方都不願將“慰安婦”這一因素摻入溫總的訪日,但如果安倍不能就“慰安婦”問題澄清,並收回自己的不當言論,則中國只能判斷,安倍在“慰安婦”問題上的固執一如小泉在靖國神社問題上的荒謬,而必須考慮是否要對安倍投桃報李了。

此外,安倍亦非常明白,今日的中日關係、美日關係,對日本的國際生存和發展空間都至關重要,可以說是日本外交事務的最重要課題。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實際 上都是日本得罪不起的國家。而中日關係能夠出現目前的改善局面,一直被日本輿論視為安倍上任至今最重要的政績之一。如果安倍因“慰安婦”問題上的不當言論 而使溫總訪日陷入尷尬,中日關係的改善進程再次停滯,只是安倍跟自己過不去。如今安倍從善如流,主動在“慰安婦”問題上收回自己的言論,並道歉和澄清,一 方面讓外界看到,安倍並不想如小泉那樣,因自己的一味固執而讓日本的外交處境再度陷入尷尬局面,這種靈活性正是其能夠打開中日關係僵局的重要因素。另一方 面亦說明,安倍確實重視中日關係的改善,並希望溫家寶的訪日,能夠對自己的國內處境有所幫助。

中國在國際事務交往中,向來講究“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而且,中國亦同樣相信,中日同為亞洲兩大龍頭,若真能確立戰略互惠關係,創造雙贏局面,不僅 是雙方利益所在,亦對整個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平與穩定都至關重要。如今在安倍主動道歉下,中國投桃報李,確保溫家寶訪日能夠成功,讓安倍在面子裏子兩 方面都有所得,是不難預期的事。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東張西望.夏泰寧.01/04/2007

理不斷的三角迷思?

記得幾年前,當在野黨把許多民間課題帶上街頭,付諸和平請願、示威時,很多人都認為在野黨嘩眾取寵,無所建樹,但我們的非政府組織,包括社團、工會、各利益團體有為各別的成員利益挺身而出嗎?

我們的工會有為工會全國性注冊、工人權益奮斗到底嗎?工會領袖是否成了執政黨和商業集團的應聲蟲?

我們的社團領袖有為各社群的成員謀取應得的權益嗎?還是個人利益和勛章超越了社群利益?

我們的各行業利益團體有挺身為群體的不滿和權益,公開付諸請願行動嗎?還是各行業領袖至終屈服于現實,害怕丟失自己的飯碗(執照)呢?

難道在野黨人只能逞英雄,不顧自己的飯碗,為往往與自己利益無關的社群伸冤?更恰當的說,非政府組織,包括社團、工會、各利益團體,沒有具體的為成員利益挺身而出,往往造成在野黨必須越俎代庖,擔任非政府組織的角色。

當問題解決後,許多社團和非政府組織都在大選時倒戈,公開支持執政黨,甚至協助執政黨打壓在野黨。這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大選後的執政集團因為壓倒性的支持,並進一步實行更高壓的政策。

政治改革不能依賴在野黨的獨自吶喊,必須得到民間團體的呼應;換一句話說,在野黨不能逞個人英雄主義,來完成民主改革的重任,而改革的基礎必須建立在群體 的力量。筆者一向來認為,若代表民間力量的非政府組織,沒有挺身為社會改革出力,在野黨不能越俎代庖,否則不是有逞個人英雄主義之嫌嗎?

那麼執政黨成員上街頭示威請願,又如何解析呢?執政集團的華基政黨領袖和部長,面對華社的問題時,總愛說他們會“向政府請願”。眾人可曾問一問部長們︰你不是政府的一分子嗎?如何請願?

更甚的是︰筆者參加幾項搶劫案女死者的喪禮時,執政黨成員怒髮沖冠,拉布條示威。若想叫凶手看到如此抗議布條就收手不干案,猶如武俠小說般的天方夜譚。若說“有人在朝好辦事”,要政府和警方采取有效率的辦案行動,和國陣代議士、部長們交代一聲,不就行了嗎?

有人不質問執政黨管理不當,反問治安不好,在野黨為何不上街頭示威,反怪在野黨沒做工,不搞好治安。

如此的問題,我只能做個比喻。這就如我的孩子常問我一個極簡單問題︰“爸爸,為什麼懷孕生孩子的是媽媽,不是爸爸?”

筆者第一次拿起生理書本,向7歲的孩子解析“為什麼爸爸不能懷孕生寶寶”時,他發現原來用來尿尿的下體,還有其他“不可思議”的用途,他害羞的躲起來。

執政黨扮演在野黨和非政府組織的角色,非政府組織又被控制而附屬執政集團,國家治安不靖怪罪在野黨,若各司其職,這將不會是理不斷的三角迷思。群眾應該問︰執政者有做工嗎?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野巫豎石.巫程豪.01/04/2007

希拉里道歉

聯邦參議員希拉里‧克林頓25日在舊金山向《世界日報》及另兩家中文媒體道歉,因為上個月她到灣區募款時,其競選總部人員以“中文報紙是外國媒體”為理由,拒絕了3家中文報紙的記者採訪。

事發之時,希拉里當然不知情,不過,經媒體抗議、社區領袖和民權人士強烈反應,競選總部負責人立即道歉,坦承認知有誤,保證不再犯錯,並且承諾下一次希拉里參議員再到舊金山時,會作彌補。

第二次到訪,希拉里不僅約了3家報紙的總編輯和記者作圓桌會談,並且在晤面時主動公開向他們道歉,一一握手問好,強調她了解亞裔社區對美國的重要價值,以 及中文報紙的影響力,希望與中文報紙和亞裔媒體有機會直接溝通。當日,希拉里在舊金山逗留了一天,只有這一場是公開活動並開放給所有亞裔媒體。

持平說來,希拉里處理這一場媒體風波,可謂明快周到。在獲悉的第一時間,競選總部立即道歉,緊接本人利用到訪加州之時,親自見面致歉,並且僅邀請亞裔媒體詳盡答詢,用俗話說,誠意很夠、面子給足。

希拉里為什麼這麼做?從“人”說來,她是民主黨人,又是律師出身,對人權、民權問題認識夠深,過去推動健保醫療改革雖然失利,但是對美國基層及少數族裔的 情況,當能點滴心頭。從“勢”來說,她自己在紐約州的選區就有華人社區、華埠,也有中文媒體,彼此關係良好,對其影響力心知肚明,得罪不起選民和媒體。何 況,正值選舉期間,誤會不應擴大成政治事件,形成對立,讓親痛仇快。

因為人和勢的緣故,希拉里自然很快掌握狀況,並且立即處理。苟非如此,如果她持敵視心理和強勢風格,以她過去和現在對待“右翼陰謀勢力”的嚴厲不假辭色,事態便不會急轉而下。相對而言,從華人媒體風波,倒也顯現了希拉里親和、軟性的一面。

回過頭來,今天亞裔媒體/華人社區能夠得到美國政治領袖的重視,其實也是基於實力原則:我們手上有選票、有行動能力,以及站在有道理的一面,在亞裔/華裔領袖的奔走施壓下,才會讓主流社會不敢小覷。

誠然,華人在美不過300萬眾,選票實力不及非裔、西裔;但是,知識和經濟的實力卻具有相當優勢,苟能據理力爭,自然聲勢不同。這理,是多元化、多族裔的 美國,以移民立國,唯有更開放、平等、反歧視,才能維持社會和諧、促成進步,以及使美國繼續成為吸引全世界人才匯聚的夢幻機會之土。未來,即使獨尊英語, 使英語成為美國唯一官方語言,都仍然不能排除多語言、多文化的媒體和社區,以及尊重少數族裔媒體和社區所發生的影響力。而這些,正是美國文化具有豐富內涵 的重要成分。

爭、爭、爭,據理力爭,華人需要的是更多的關切和行動,不再默爾而息,不再一盤散沙,才能得到美國其他族裔平等對待。希拉里道歉,再次證明了這個生存法則。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金山人語.陳裕如.01/04/2007

為什麼印尼重要?

分 析家和學者喜歡坐在冷氣房裡瞪地圖,找出他們喜歡(或不喜歡)的國家,將之列為失敗的或無助的名單內,這是今天的趨勢。身為一名從事國際比較研究的研究 員,我對許多在非洲從事研究的研究員被迫去哀求和借款,以繼續他們在那個重要大陸的研究工作,感到啞然和失望,只因為非洲問題在今天是“落伍”的,而且國 際社會似乎對這個大陸完全放棄了。對非洲問題有興趣的研究員是何其不幸:除非他們準備妥協自己的價值觀和標準,轉向合時宜的課題如恐怖主義,否則他們將很 難取得資金繼續他們領域的研究。

亞洲因素亦是複雜的:過去5年,我看到中國和印度在值得研究的重要國家榜單中地位攀升了。毫無疑問的是,復甦後的中國和印度前景──兩個未來最具影響力的亞洲經濟體──是此復興課題的根源。

可是我們看到一些國家如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和印尼,卻被概要地列入了失敗國家,因為那裡沒有崛起的可能。印尼自從2002至2004年發生峇里島爆炸 案,被加重詛咒為激進宗教組織和武裝組織的根源地,儘管有關激進組織如回教祈禱團的運作方式仍在調查中,而且我們對他們認識也太少了,並不足以讓我們因此 下結論。

然而,我們一再被告知,印尼是弱國,很快就會被敵對的激進聖戰組織推翻。類似的負面預測與常識相違背,任何一位印尼專家都可以告訴你,印尼大型的主流回教 組織如穆罕默迪亞(Muhammadiyah,有2千500萬成員)以及伊斯蘭教士聯盟(Nadatul Ulama,有4千萬成員)仍支配和決定印尼的回教趨勢。

此外,回教武裝主義對印尼來說並不新鮮。回教國運動(Darul Islam)在1950和60年代掀起了一場血腥的內戰;而激進組織涉及恐怖行為──例如1980年代著名的佛教寺廟婆羅浮屠被炸──在回教祈禱團出現前 早就曾發生。那時候,印尼尚取得驚人的10至12%年度增長率,還曾是遠東“經濟老虎”的其中一員。

為什麼今天她備受質疑?相信有兩大因素導致印尼的國際形象受挫:

國內方面,印尼至今仍須為西方支持的蘇哈多30多年獨裁政權付出代價。印尼公民社會和國家機制經過徹底的去勢後,很難讓一個新領袖完善地治理好國家。印尼 策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尤索夫華南迪曾評論此“領袖缺席”的課題:“因為沒有領導人,印尼民眾變得近乎歇斯底里。”蘇西洛總統可以、且應該在東盟一些內部 問題上(如菲律賓南部冗長的糾紛)扮演印尼的發言人和調解人角色時,但也無故缺席了幾場主要的東盟會議。

此外,印尼也備受幾個內部問題所困擾,強迫總統(就像他的前任般)專注於內部課題:經濟毫無生氣及日愈增加的宗教、族群和分派主義問題,令多個領袖──從哈比比到梅嘉瓦蒂再到瓦希德,直到現在的蘇西洛──都心煩意亂。

可悲且諷刺的是,這些關鍵課題加深了印尼無助的形象,因為其領導人無法及時行動並有效領導,導致外資缺乏信心,以及出現一系列有關印尼前景的負面報導。國際社會的懷疑論因此使印尼問題惡化,它並沒有幫助印尼重整雄風。

但是印尼並非我們可以輕易忽略的不重要的落後國家:身為東盟最大的國家及最大的回教國家,印尼有一定的份量和地位,這應該反映在我們對她的期望上。沒有人 可以把印尼的問題列為“內政”,印尼由1萬4千個島嶼組成,擁有2億4千萬人口,如果印尼打個噴嚏,整個東盟(或者亞洲)都會感冒。

1997、98年經濟風暴期間,國際貨幣基金在印尼實施了劇烈的架構改革,印尼亟需援助來促使本身自強。她須要穩定的金融體系挽救印尼盾的價值信心,這將 成為穩定上百萬印尼人日常生活和生活成本的強心針,減少印尼部分因宗教、族群和種族間日愈激烈競爭而產生的政治氣候。印尼不需要的是那些“無能領導者”或 特洛伊女預言家警告她即將面臨內部解構和崩潰云云的廢話。現在是讓國際社會顯示他們真的關心印尼和東亞命運的時候了。此外,印尼不是一個可以輕易被打發掉 的國家。(譯:張立德)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另一面.法立諾.01/04/2007

祝禱特區大計成功

突如其來的97金融風暴打亂了我國2020宏願全盤大計。韓、泰等國紛紛無奈地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的拯救,敦馬卻獨行自救之道。我國免去韓、泰寶貴資產企業 遭到外資宰割洗劫之災,但不惜重金保存病態企業,也錯失了打造健康企業、全面提升國家競爭力的良機。鎖匯之策救國家脫離風暴困境,卻始終無法提升復興經濟 的動力。

10年過去,幸賴石油、棕油等寶貴資源,時時成為重要的歲收,支撐元氣大傷後的架構。昔日巿場言,一般政府不會坐視掛牌公司倒閉,必救之,免得動搖國本。但10年來,正式非正式倒閉的掛牌公司不知幾許,而私人中小企業收盤者,統計局恐亦無法及時算出。

力挽狂瀾,關鍵在兩座擋路山


本土企業大多維持個不好不壞的狀態;而外資撤出到中、越、泰諸國,則是如涓涓流水,不曾止息。從檳城到新山,空置廠房,跟風暴之前廠地的搶手盛況正呈兩極光景。印尼吸引外資,首次超越我國,將是警鐘。不過,是福是禍,仍視乎當家者和國人──特別是土著──的心態。

身在高位的當權者,對國際形勢、國家實際景況,必較凡夫百姓清楚。這才有首相提出依斯干達經濟特區,以力挽我國競爭力衰退狂瀾的大計。首相之所以說特區“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應是前車之鋻太多所致。

稍具分析能力者皆知,依深圳之樣所畫的葫蘆,依斯干達特區面對的困難卻是迥然不同。深圳是面對窮途末路的計劃經濟,不僅是上層有窮則變,以殺出一條生路的 決心,中下層也有大群執行者思變。我們的國產問題,則是上頭有心,其他既得利益階層找不到幾個有意,最不堪者是因利而明反暗反,以求挫敗之。這當中,有兩 群,其一為靠種族主義獲取支持起家,並維持其政治生命的政客;其二為從新經濟政策得權力利益的公務員。若廢了新經濟政策的枴杖特權,他們恐懼本身權益受 損。兩大群體享受了30多年安舒好處,怎會輕易為了國家大局及長久的好處而放棄這“舒適區”呢?

敦馬掌政20多年,以其過人權威魄力,高瞻遠矚,推動工業化雄圖大略,使我國經濟提升到另一境界。我國經濟臻至今日水平,敦馬之勇於用錢,至為關鍵。每個 大工程,一擲數十數百億而不吝惜。如今回頭一望,下焉者柏華惹、巴貢水壩;中焉者賽城、國產車,以及各巨型公共交通計劃;上等傑作有何典範例子,一時想不 起。

放開拐杖,既得利益者依不依?


所有敦馬的大計,莫不是要扶持土著,提升國家形象等宏大目標。惜乎,落實這宏大敘事的過程,則常與理想唱反調,終歸“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 鼓”。敦馬的諸多大計失敗,既得利益集團為一累,同樣惡劣的則是枴杖文化所致。但國家已走到這十字路口,不改絃易轍,繼續沿老路走下去,定為死路。

值此外貿和股巿總值雙雙破兆的大好形勢,或許能教一般國人,特別是深信馬來西亞能者自我陶醉。有心的高層應是洞若觀火,深悉外貿總值正如股巿總值,它可以 在連漲6個交易日之後破兆,亦可在兩個星期後的國際股巿連鎖性暴跌而打回原形,虛幻而不可靠。我國五千多億的出口總值,逾75%為製成品,其中主要為外資 公司在我國僱用非技術低薪外勞裝配的電子產品。台灣電腦業大佬施振榮10年前就說過,裝配工業最沒前途,因為他們已可以設計電腦取代人力。外資入口配件, 出口成品,賺取厚利;而外勞裝配,賺取廉薪,我國除了中層技術和管理人員得到有限的就業機會,國家從中賺取什麼?沒有多少外資在10年免稅優惠過後,仍繼 續留下來。我國20多年的工業發展,因為技術轉移近乎零,證諸被三夌玩了20年的國產車,即可一葉知秋。我國工業化的所謂工,幾全為無根之苗,縱會開花, 也不結果,經不起澇旱考驗。我國已到了非改不可的關鍵時刻。

當局希望從特區開始,用一兩代時光,逐步消解枴杖文化,打造公平競爭社會,提升國力。能嗎?上下要求設立獨立委員會監督警察部隊,鬧了一陣,因反彈而不了 了之;一個在蘇丹榻邊造皇宮的老查,無人可奈他何;政客和公務員這兩大群體,團結就是力量,俱有排山倒海的反動力量在前,誰壓得下,越過他們改革?

我們只有祈禱祝福依斯干達經濟特區成功,否則,馬來西亞大寶號這艘曾經金光閃閃的豪輪,不免光彩受損。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星期筆匯.黃子.01/04/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