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24, 2006

評論:既缺乏危機意識,也缺乏危機處理能力

一場大水災,我們全都亂了、慌了、呆了!

面對突如其來,毫無警報的大水災,災民摸黑爬上了屋頂,在黑漆漆的風雨中漫長地等待,恐懼、驚悸、焦慮、失措、無助、飢寒交迫,他們的心裡,只有一句話:快來救我!

此刻,災民的心理是最脆弱的。但在拯救隊伍開到之前,他們別無選擇,唯有堅強的支撐下去,除了等待,還是等待。

災情繼續惡化。望著已如汪洋大海的家園,災民心裡的恐慌,我們難以想像。作為公共安全維護者的政府,是災民唯一的救星。此時,如何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組織起救援行動,比什麼都重要。

然而,災民的希望,卻被一連串的惡耗打得粉碎。

在昔加末,災民千辛萬苦聯絡上了水災行動室,要求緊急救援,得到的答案竟是:我們僅有的2艘船艇都出現故障,不能救人!

在新山,一名馬來村民申訴,地不佬河災區和馬芝地軍營和地不佬軍營只是咫尺之遙,但是卻不見軍隊派出小艇出來拯救災民。

求助無門,災民和他們的家屬唯有撥電話向報社求助。

“我的家被淹了,家人都爬上了屋頂,請你們幫幫忙,快點叫人去救他們……。”

“我的爸爸媽媽都在昔加末老家,現在電話打不通,我和他們已經完全失去了聯絡,怎麼辦……。”

說著說著,有人不禁哭了。掛上電話,愛莫能助的我們,也欲哭無淚。

從早上開始,我們就嘗試向有關方面索取最新的災情,但到處碰壁。A部門叫我們問B部門,B部門叫我們問C部門,C部門又叫我們問A部門,兜兜轉轉,直到下午4點多,我們才從福利部的行動室那裡,拿到了我們想要知道的災情。

這就是我們的危機管理機制和訊息發佈機制嗎?

這次水災發生之後,公眾最渴望的就是最新的災情,渴望從政府部門獲得真相,並獲得最快的救援。政府相關部門此時如能充份利用媒體,建立與公眾的資訊通道, 發佈最新的資訊,便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消除各種不安定因素。然而,讓我們無法理解的是,某些地方政府部門竟然有意無意的封鎖消息。也許他們用心良善,不想 引起更大的恐慌。殊不知公眾對傳聞的恐懼,正是源自他們無法瞭解事情的真相。由於缺乏權威性的資訊,傳言在流傳中被誇大、扭曲,進而愈傳愈恐怖。公眾的惶 恐油然而生,不安情緒也不斷蔓延。

除了資訊的發佈過於被動,應對這次大水災的危機管理機制,實在暴露了太多引人詬病的缺陷。令人百思不解的包括:為何氣象局事前完全沒有通過媒體發出警報?是警報系統預測不到這次的大風雨?還是氣象局掉以輕心,不以為然,所以沒有及時發出警報?

其次,為何有的地方水災行動室的救生船,竟然在最需要它們的時候無法派上用場?這是誰之過?誰該負起全責?

第三,近在咫尺的軍隊被指沒有在第一時間派出軍艇協助疏散災民,如果這是事實,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豈不成了最大的笑話?

種種如此不可原諒的失誤說明了什麼?說明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政府有關機構,在突發性危機面前,都暴露了我們的缺點─人民缺乏危機意識,政府機構則缺乏危機處理能力。

是不是因為我們的社會長期穩定,大家都認定馬來西亞是一個沒有風災、沒有地震的福地,所以都被“痲痺”了,因此失去了“危機意識”,失去了“自救”的本能,也失去“處理危機”和“管理危機”的能力?僅僅2年而已,南亞大海嘯的教訓,我們竟然似乎已經忘得一乾二淨!

過去一年來,柔州發生了幾件大事,一是巴西古當油庫大火,一是拉美士埋毒事件,一是這次的大水災,而在這些危機事件中,相關單位都暴露出它們危機處理機制的嚴重缺陷。

其實,缺乏應對風險的社會機制,往往比災難本身更為恐怖。因此,危機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在於預防於未然。是時候了,我們的公共管理部門,包括警方、福利 局、消防局、氣象局和軍隊等,都應該深刻檢討和反省,共思如何儘快建立一整套更為完備、也更加可以迅速啟動的危機處理機制!

(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林明華‧2006/12/2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