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24, 2006

多哈亞運,你我胸口永遠的痛

多哈亞運會開幕了,這原本是應該在吉隆坡舉行的亞運會,卻因為2000年11月12日在韓國的釜山,我們申辦大熱倒灶,輸給當年許多人都不知是什麼地方的多哈!

想當年我們仗著成功主辦規模僅次於奧運的1998年共和聯邦運動會,而且還摘下10面金牌,氣勢如虹的讓我們以為亞運是手到擒來,結果是被指遭多哈(卡達爾首都)的“油錢”給“滑倒”。

申辦2006年亞運失敗後,我們隨著投入申辦2010年的亞運,政府也給予支持,可是最後卻因為內閣認為花13億辦賽會太昂貴,結果自動放棄而讓廣州不戰而勝獲得主辦權。

若你關心國內的體育發展,就不難發現自2000年申辦亞運失敗後,我們的體育水準就像洩了氣的皮球般不振;1998年共運會時的氣勢已不再,原本希望借亞運把體育水平提升到新高峰,但先申辦失敗,接著又再放棄申辦,什麼士氣都蕩然無存。

就以參加多哈亞運的大馬隊來說,我們甚至不敢明確訂下奪取金牌的目標(Target),而稱之為9面金牌作為“表現展望評估”(Performance Prospect Assessment)。這首創的名詞告訴了我們什麼呢?誓師之時已先失去信心,我們只能“展望”健兒有令大驚喜的表現,大家都不敢訂目標,以避免無法兌 現時遭炮轟。體育領導人的風範去了哪?

再看看過去的6年,我們有那些運動是可令人引以為傲?除了屈指可數的“單打獨鬥”項目還爭回一點面子之外,整體而言我們的體育水準是欲振無力,問題到底出在哪?

今年5月間的湯盃羽球賽,我們像是非奪冠不可,結果連決賽也打不進;足球水準更是慘不忍睹,排名是一跌再跌,可是足總領導人卻痴人說夢話訂下2018年打 進世界杯決賽圈;我們甚至還要在倫敦打造4億9000萬令吉的世界級體育中心。這一切反映了我們其實是眼高手低,縱然有一堆的計劃,外國教練如走馬燈的替 換,可是卻交不出像樣的成績。

申辦大型運動會,目的在於刺激和加速提升體育水平,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環境下催谷運動員成長,並營造良好的氣氛,為未來的體育發展奠下根基。看看漢城和北京兩個例子,亞運之後就辦奧運,通過體育提升國譽和國運,一股作氣的提升國家在世界的地位和聲望。

可是我們卻選擇半途而廢,2006年申辦亞運失敗,2010年卻因花不起13億令吉而放棄申辦,讓那1998年共運會時帶起的士氣,一下子跌入了深淵。結 果我們讓國內的體育館用來辦演唱會、球場辦嘉年華會,現在卻又要花5億去倫敦建體育中心,全世界恐怕只有馬來西亞是這樣搞體育啊!

多哈亞運揭起序幕,回顧過去6年我們的體育水準處在什麼位置?當年申辦亞運失敗後我們可曾發奮圖強搞好體育,抑或只是淪於空談諸多計劃,最後卻是不了了之呢?本屆亞運對許多體壇人士是胸口永遠的痛。祈望我們能化悲憤為力量,不要再讓大馬的運動沉淪!

(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劉益萬‧2006/12/0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