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2月 22, 2006

黑與白

許多小孩看電影,最喜歡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蓋弄清楚誰好誰壞後,角色定型,問題就清楚,一切就好辦。這亦是為甚麼童話故事與電視卡通,人物角色十之八九正邪分明,黑白立見。這種現象,追根究底,與兒童的認知能力有關。小孩的思維能力還不足於理解與解決復雜與抽象的問題,小孩很難明白現實社會裡好人會做壞事,壞人會做好事,甚至好壞的概念,許多時候是一種社會建構,與歷史時空處境有關;時移勢易,許多問題會呈現不同面貌。女人過去被丈夫毆打而不還口還手,是賢淑,但現代人則視為縱容暴力,鼓吹女性默默承受者,更是幫凶。這是一例。不過,這一切,孩童缺少認知能力,成人實在很難向他們解釋清楚。

只是成年以後,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能擺脫稚童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方式。許多人,特別是宗教原教旨主義者,還是持有這種二元世界觀:你不是好,就是壞,不是壞,就是好;而好壞標準則是由我所定。

這種思維方式,導致許多人思想鐵板一塊,只因為你做了一件他認為壞的事,結果你所有的言論都有問題,從此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不超生。相反的,如果你那麼幸運地做了他認為好的事,結果你以後縱使說蠢話,他們亦以為有理,以為權威,所以發展出奴隸制度也是好的歪論,自殺式恐怖行徑也是神旨的思想。

這種非黑即白,非對則錯,非好即壞的童稚二元世界觀的另一問題,則是影響對待異見異己的態度。由於敵我分明,他們對好壞對錯的定義如此簡化狹隘,結果也思想習慣簡單:你批判我,就等於你敵對我,愛我就不要罵我。難怪父母總是苦口婆心向孩童解釋愛之深責之切的道理,但許多小孩總是似懂不懂。不過,成年人難道又很懂這道理嗎?看看我們四週,有多少人不是被批評當毒藥?把異見當分裂?把批判當破壞?然後發展出家醜不可外揚,把消滅意見當團結就是力量來宣傳,只是怪就怪在霸權從來要求別人團結在他名下,他是不願團結在別人的旗幟下的。

追求獨立思考,不能不學習擺脫這種童稚二元思維。這種思稚其實大有吸引力,特別對於懶散的人,更是一大誘惑。他們以為只要一次過解決誰好誰壞誰對誰錯,以後就照章行事,不必再傷腦筋。再說,認真思考也要付出代價,如果你知道好人也會做壞事,你就不可能只有恨,如果壞人也會做好事,你也很難一味地恨。純粹的愛恨是簡單輕易的,但愛恨交加時,情緒波動太大,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生命的成熟度去承受。為了簡化問題,不是對,就是錯,不是愛他,就是恨他。

人生本來就不簡單,但原來也不太復雜。只是恐怕篤信二元世界觀的人沒有耐性,也缺乏智慧去領悟這道理。“不要想太多”,這句話大有智慧,但殊不知亦是多少惰於獨立思考的人自我安慰與愚化的說詞?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自由靈魂.歐陽文風.17/12/200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