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3月 31, 2007

誰有大馬人臉孔?──大馬種族政治的再檢視

儘管馬來西亞社會是多元種族熔爐這陳腔濫調一再被提起,那些了解這國家的人都知道,種族間卻是很少交流的。更甚的是,從一些情況來看,大馬有關當局是要保持這個樣子的。不管國內的政治氣溫升得多高,大馬各族間仍保持距離……

最近證明這一切所言不虛的發展是,新聞部長再努丁建議制定一套指南,確保大馬媒體及廣告公司能減少“泛亞臉孔”模特兒在電視和其他廣告中亮相的次數。再努丁建議以種族為根基的指南,總結了大馬目前面對的道德和意識形態困境。擔憂大馬媒體和娛樂空間會被混血兒所支配,再努丁捍衛種族和族群本質主義的過時言論,是目前政治不穩定的症候。

佔少部分的大馬城市泛亞及歐社群,對再努丁的媒體族群淨化呼吁反應激烈且忿怒。但再努丁的言論了無新意,自1980和1990年代以來,已有同樣的聲音出自不同的新聞部長口中,帶來一樣的效應:馬哈迪內閣的莫哈末拉末曾有同樣的投訴,當他發現電視上有太多“混血兒、泛亞”臉孔,莫哈末拉末同樣嘗試“淨化” 大馬的娛樂和媒體空間,即通過──有人會記得的──實際行動,剪掉那些在國營電視台亮相的重金屬搖滾樂手的長髮。

不過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這種對族群多元主義不經思考的反應,是在大馬社會陷入另一個摻雜了族群弦外之音的政治危機之際發生。

去年我們見證了執政黨巫統領袖極致的羞恥行為,高舉馬來劍並高談(高喊才對)血統血緣關係。同樣是去年,我們的巫統領袖貶低“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概念,駁斥此多元社會的概念,認為那是混淆、混雜和攪和的概念。去年我們亦獲知,右派族群國家主義者嘲笑並挑戰他們的領袖利用同一把在公開場合出鞘的馬來劍。所有的言論都關系血統血緣關係;有關如何組成馬來西亞國,以及什麼人應該被視為實質大馬人的意識形態論述,乃是充斥膚淺狹隘本質性的理解。

再努丁的最新論調,是在這種崛起中的右派動員背景襯托下發出的;但它不能、不可以、更不應該成為捍衛種族差異合法性訴求的藉口。在今天大馬多元背景下,大馬人比以前更為融合,更加的互相依靠和互為聯繫。種族、族群、語文,甚至是宗教視野已在這互為爭辯的國家漸漸重疊,而類似互為滲透的形式,將會成為不斷變革中的大馬社會特徵。

再努丁論調的另一個層面,反映出目前政府意識形態推論的置換程度:當整個亞洲國家都在高揚多元文化主義為主要賣點的時候,我們的領袖卻逆向而行。實質上,馬來西亞的賣點恰好是多元種族的熔爐,上百萬亞洲人前來這裡,通婚並塑造一個抗拒劃分族群和種族的國度。如果大馬要向世界推廣它是奉行多元文化主義的典範,那麼,國內那些“混血”臉孔就應該向全世界亮相。我們甚至可以回到歷史上,突出那些掌舵國家政權的許多混血臉孔:從翁惹化到胡先翁再到馬哈迪,大馬的領袖展現了他們多元種族一分子的神奇氣質。

儘管如此,邏輯和常理是那些遲鈍的族群國家主義者諷刺性言論站不住腳的地方。新聞部長的言論遲早會被忘記,而大馬人的生活將回歸於平常狀態。一些人已經開始把這種族群和種族性清教主義列為無用政治人物的怪論,但大馬整體背景下,那是陷入一個更威權和分化狀態的例證,再努丁的論述可以、且應該被視為警訊。(譯:張立德)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另一面.法立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