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3月 31, 2007

考試制度應改革嗎?

近日,大馬教育文憑及高級大馬教育文憑考試成績放榜,各語文報章都不約而同的高調報導成績特優的同學,但也有社團領袖非議,認為不宜高調表揚特優生,這其實對學生個人和社會並沒有多大的好處。

去年,“神童”楊世明憂郁而終,過去的高調報導和媒體的過度注意力,往往弄巧反拙,不但對家庭、個人和國家沒有太大的幫助,我們的社會風氣和考試制度也必須深一層的檢討。

我國的教育制度忽略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強調過度的名利、分數競爭,考試制度也過于呆板,主流教育體系不接受獨中統考,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當我國各公立大學不承認獨中統考時,國內私立大專院校及國外大專院校都承認獨中統考,獨中生出入歐美、新、台等高等教育機構自如,本國的教育體系卻以各種不同理由排斥和歧視他們,造成我國歷年來無數的人才外流,國家人文經濟發展面臨瓶頸。

“新經濟政策”本身並沒有替土著子弟帶來應有的經濟突破,從1970年至今,新經濟政策實行了超過30年,土著的平均家庭收入依然只佔華裔的一半,若以人口平均收入來計算,相信土著的個人平均收入不及華裔人均收入的一半。

在經濟與教育隔離的政策裡,土著學生無法和非土著在同一標準下一同競爭、合作、面對挑戰,造成我國大專學術水平日益滑落。最令人費解的,就是大學入學標準就有兩大類︰幾乎全部以種族區分為高級大馬教育文憑班和大學預科班。之前大學預科班只開放給土著學生,雖然目前已開放10%的學位給非土著學生,但高級大馬教育文憑考試和大學預科班,依然被有關部門嚴重兩極化,對國家和土著學生本身是有害無益的。

為了節省資源,教育部應該考慮廢除大學預科班和高級大馬教育文憑班,采取美、日、中、韓、台的制度,實行中學六年制,劃一土著和非土著學生的入學標準,並模仿獨中的六年高初中制。若要讓大學入學考試多元化,可以開放給不同大學當局和民間特定團體,舉辦多語文的大學入學鑒定考試。

目前,我國的公立大學只能錄取50%左右的大學生,大學入學率依然偏低,有必要提升公立大學的質量,讓滯留國外的非土著學術人員歸國,大膽讓他們在公立大學任教、管理,不但可以提升國內大學水平,也對土著學生和學術界人士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這肯定會促進我國各族同胞間的融合。

土著學生和學術界不能害怕競爭,而與他族子弟自我隔離,長久來說,這反而讓自己的族群裹足不前。筆者真的很不明白,政府耗資每年以億元計算的開銷,把土著學生送到國外的歐美大專升學,接受大部分為白人學術人員的指導,為什麼不能接受有同樣水平,滯留國外的非土著學術人員任教呢?

我們必須承認歐美國家的進步程度,但也必須以平等待人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國人。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野巫豎石.巫程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