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10, 2007

馬接之後、依約之前

馬接補選之後,在野黨再度被執政黨的豐沛行政資源和競選機制壓得透不過氣來。以執政黨所花費的龐大人力和財力,行動黨還能增加3%票數,來回差距減低6%,算是個成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對政治新手和幕僚也是個“練兵”的好場所,一場非常重要的政治洗禮,不在乎得失。

是小成就還是小失敗,這是見仁見智的。無論如何,若所有在野黨能認真吸取經驗和教訓,把個別的自尊和傲氣放開一邊,馬接補選後卻引來了許多契機,讓我們重新定位在野黨未來的方向。

勝者莫驕,敗者莫餒,乃是兵家之道。馬接補選讓我們看到,在野黨之間有必要更坦誠和密切的合作,分配選區方面要更有默契,而不必公開喊話。人民要听到的是,在野黨能為他們帶來任何希望,不在乎誰公開自稱是最佳候選人。

有人說馬接補選顯示1998年的“安華效應”已經消失了,也有人說砂拉越大選的“東風效應”也不見效于西馬。從魯乃補選勝利,砂州的在野黨驕人戰績,到Batu Talam補選、馬接補選,在野黨間的真誠合作,有必要提升,否則,再好的戰績也將是曇花一現。

把行動黨在馬接補選中無法取得馬來選票,完全歸咎于安華效應消失,是膚淺的政治分析。政治改革不能完全依賴領袖的個人魅力,而必須提呈能引起人民共鳴的議 程。若要有引起人民共鳴的議程,在野黨人必須深入民間,重視基層組織和政治教育。基層組織在傳達訊息方面,更有效于選舉前的群眾大會。

從馬接補選可以看出,行動黨依然可以吸引相當可觀的華裔選票,華裔選民的投票方式接近于其他民主國家選民,可以支持任何他們認為得體的政黨。而馬來選票, 除了1999年的大選外,一直以來都是在野黨夢魘。公正黨面對馬來、印裔選票無法轉向,而華裔選票無法彌補缺口的困境,但若繼續耕耘下去的話,當馬來、印 裔選民如1999年那樣轉向時,它會是最大的贏家。

行動黨和回教黨長久以來被定型,而公正黨多元種族路線卻有未被定型的優勢,可以更容易進軍混合選區。若它能輔助行動黨在華社加強影響力,再聯合回教黨在馬 來社群的影響力,來削弱巫統的勢力,它將崛起成不容忽視的政治勢力。和其他兩黨過于對立的關系,對公正黨本身的生存是毫無益處的。

依約補選正好是考驗在野黨真誠合作的試金石。此次補選,在野黨之間沒有公開喊話,競相出線是件好事,反觀印度國大黨未戰先亂,對在野黨來說,更應該記取過 去的教訓,少公開爭奪選區的利益,多談未來的政策和理念,在野黨領袖必須是謙虛和準備為民服務的,並緊記人民選的是公僕,而不是大爺,或許依約補選會帶來 不一樣的成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