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10, 2007

巴金《家》裡的人不准吐痰

中 國人讀書識字的,大概多讀過巴金的作品,尤其他的代表作小說《家》。1956年,北京將《家》譯成英文,向國外發行,先由巴金根據中文本刪節。巴金回憶 說:“凡不利於宣傳的都給刪去,例如在地上吐痰、纏小腳等等。”他說:“大段大段地刪除,雖然自己感到心疼,但是想到我的小說會使人相信在中國不曾有過隨 地吐痰和女人纏腳的事,收到宣傳的效果,我的民族自尊心也似乎得到了滿足。”

現在外人不會相信中國婦女還纏足,因為的確沒有了。但一定相信中國人還隨地吐痰,因為這項“不光榮”但“悠久”的傳統,的確仍在,繼續牽動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尤其在2008年北京奧運的時刻。

3月27日,奧運倒數計時500天,大陸舉行了各種活動,“中共中央精神文明辦公室”重申本屆奧運的中心宗旨:人文奧運。“奧運不僅是拿幾個金牌,不是面 子工程,而是要藉奧運契機提高全民素質。”大陸在奧運的金牌數,早已“超英”,正在“趕美”,面子已不是問題,但要藉此“提高全民素質”,那可不是容易的 事。

北京奧運,將有50萬外國人來觀賽旅遊,兩萬記者來採訪,官方對國民素質的具體要求,是整齊清潔、秩序禮貌。現在北京正大舉拆舊屋、築新路、植綠樹,規定 不准隨地吐痰、禁止國罵、公共場所不得吸煙、訂每月12日為“排隊日”,先期訓練人民排隊的習慣,並在電梯入口處設置“女士優先”的牌子。別的事也許可收 “急功近利”之效,但不隨地吐痰,雖然現在連城管都出動取締,違者每次罰人民幣20元,但結果恐仍不令人樂觀。而大陸民眾這項頗為普遍的惡習,卻也最使外 來的人無法忍受。

我曾就此請教一位大陸的朋友,他說吐痰來自吸煙,而吸煙來自過去長年累月的各種“運動”,大家勞動一天筋疲力竭,晚上還要開會學習政治,為了提神解悶,只 好吸煙。但這話未必可靠,因為有些女性並不吸煙,但吐起痰來卻“不讓鬚眉”。還有人說,中國人隨地吐痰是因為教育程度不夠,但這話也有反證。“北京大學” 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初期招生的對象是年輕的京官和王公貴族子弟,都是“上層社會”的“菁英分子”,但學生管理規則卻明定不得隨地吐痰便溺,可見這些受 過教育的人也未能“免俗”。

我們不能不承認,吐痰是中國的“國粹”,已成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季辛吉第一次訪中國大陸,謁毛澤東,他們兩人中間就隔著一個痰盂,令舉世稱奇。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是鄧小平的“粉絲”,他對鄧遠距離“吐痰入盂”之精準,十分心折。

《美聯社》3月24日報導說,北京奧運“最受關注的問題,是人文基礎建設”。同日日本《東洋經濟周刊》評論指出,“國民素質差異阻礙中國進步”。連《人民 日報》3月22日公布的民調結果也顯示,90.9%的北京市民認為,“北京市民社會公德水平與舉辦一次‘出色奧運會’的要求還有差距”。

中國人之髒亂,海峽此岸也未能“去中國化”。南投埔里以“長住計劃”發展觀光,日人中村夫婦進住兩週就打道回府,因為狗屎、人痰加上汽車廢氣使他們“快得肺痰”了。

文明要在生活行為中體現出來,去此即無附托。中國人不管說多少言語,寫多少文字,誇耀中華文明是多麼偉大,但是街頭巷尾的一口痰,就把這種大話擊得粉碎。

凡心懷“民族自尊”的人,都應嚴肅面對這件事,它不是小問題,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奧運之後,中國人還是要過日子,要榮譽。大家應該為未來貢獻智慧,想 出辦法,譬如訂幾個“五年計劃”,認真執行,也許到“十一五”、“十二五”的年代,隨地吐痰像婦女纏足一樣,到歷史書裡才找得到。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感時篇.張作錦.08/04/200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