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10, 2007

大陸加速開放,兩岸融合會更快!

台灣著名評論人張作錦(以下簡稱“張”)日前蒞馬演講,講題為“台灣走到歷史岔路口”,星洲媒體集團總編輯蕭依釗(以下簡稱“蕭”)特與這位資深報人對 談,話題涉及中國的發展與前途、台灣反貪倒扁運動的成敗影響、兩岸在促進統一進程中各自可以扮演的角色,以及中文報的未來與願景──

蕭:馬來西亞華人非常關注中華民族的前途、兩岸的互動及政治情況。馬來西亞華人這種關切之情是否讓您感到意外?或者是您意料中事?

張:我不覺得意外。過去我曾訪問好幾個東南亞國家,我本來就知道這些僑胞對於台灣以及中國事情的關心。在我讀書的時代,便有很多華僑學生到台灣讀書。我從 他們的談話當中,了解到海外僑胞的情形。此外,我在美國華文報紙工作了八、九年,美國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僑。這些華僑對中國人、中國事務以及中國的前 途,不論是大陸還是台灣,他們都很熱切地希望去了解。

蕭:大多數馬來西亞華人都希望看到中國和台灣統一或維持現狀,至少他們是不支持台獨的。這些人主要是上了年紀的華人。這群年長華人的感覺特別強烈。他們基 於個人的親身經歷,或曾親眼目睹中華民族經歷的深重苦難後好不容易才走到今天,所以他們都不希望中華民族再次分裂或再次走上衰敗的路。

張:我很贊成您的意見。海外的華僑同胞在僑居之地雖已相當程度地融入了當地社會,但華僑在某些地方受到不同待遇的例子,也並不是沒有。中國幾百年受列強的 不平等待遇,這些身在海外的華僑都能感同身受,他們當中可能比生活在中國的人民有更強烈的感受。因此,他們很希望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作他們的後盾、他們精神 的支柱。所以,他們那種希望國家統一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他們的一些看法和很多生活在台灣的同胞的看法一樣,他們之所以不贊成台灣獨立,是因為很多地方是 從其結果眼的。一旦台灣獨立、兩岸一旦八成會發生戰爭,那是民族的悲劇。

台灣既為中國的一部分,它所創造的經濟奇跡和民主政治的成就,是中國幾千年來沒有的,我們當然不希望中國把它毀掉了。台灣獨立便會有戰爭,維持現狀是避免 戰爭的最好方式。所以,他們不希望台灣走到極端,我相信他們也不希望大陸輕易對台動武。他們的心情可以說和大部分台灣同胞的心情一樣,希望兩岸維持現狀, 各自去發展自己的經濟、文化、教育、政治,改善人民的生活,把未來困難的問題留給后代,因為他們更有智慧去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

蕭:領導“反貪倒扁,天下圍攻”的施明德近來也到大馬演講。有些知識分子在這場運動開始前持反對意見。這場運動雖然轟轟烈烈,但最終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這也是當初一些知識分子反對發起運動的原因。您覺得這場運動為台灣的政治改革和民主進程帶來了什麼影響?

張:這場運動雖沒有結果,但我覺得它仍有相當程度好的影響。第一、上百萬人的集會與遊行持續了兩個月,過程卻是那麼地和平,一點也沒有意外、衝突或受傷的 事件發生。反觀其他國家,也曾有過那麼大的人群、搞這麼長時間的事件,但往往因難以控制而最終形成暴動事件。台灣紅衫軍的活動卻是很平和理性,雖沒有結 果,但這樣的結局卻是非常不容易。這是台灣民主政治的成熟表現,是通往公民社會的必經路程。它在政治訴求上沒有結果,但它對台灣政治的民主還是起良好的影 響。我覺得,不能基於它對政治訴求沒有結果,便抹殺一個這麼有意義的活動,所以我認為這活動還是有它的價值。

蕭:不過,這場運動是否會助長當權者那種“你又能拿我怎麼樣?”的氣焰。

張:這一點是很有可能的。執政者會覺得你們這樣的一個活動對我也起不了什麼影響,我以後便可以為所欲為了﹔參與這個活動的民眾也可能會覺得那麼積極的一個 大型訴求都沒有結果,那我以後也不要參與類似的活動了。若是從這個方向發展,那麼對台灣而言當然是不利的。我們希望執政者了解民眾的期望,收斂自己某方面 的行為。台灣的未來,就看他們怎麼想、怎麼做了。

蕭:您目前在北京進修,這種勤學不倦的精神令人佩服。您在北京待了相當長時期,對中國大陸的情況應當非常了解。當我們討論兩岸的課題時,您認為中國必須民主化,這是兩岸走向統一的先決條件。那您覺得目前的局勢是否正朝這方面發展?

張:我自小離開大陸,第一次回去是1989年。從1989年到現在,我們看得出,中國在政治開放方面正在慢慢進步中。比方說,從前談到抗日時,中國政府從 來不談國民黨,幾乎都說是共產黨打勝日本的,這當然不符合歷史的事實。前年,在對日抗戰勝利60年的紀念儀式中,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有一個演講,他第一次 說國民黨在對日抗戰中有很大的貢獻,並承認了這個歷史事實。此外,大陸政府從來不談他們貪污腐化的事情,但在這次的兩會上,溫家寶的報告中承認政府有貪污 腐化,這都是進步的表現。只是我們認為,中國還得加速它的政治改革進程,因為台灣的政治民主化遠遠走在前面。若大陸民主化走得更快的話,將能更吸引台灣同 胞回歸的向心力。只有加速民主化,才能讓台灣同胞心甘情願地欣然回歸中國,我想大陸也很了解這一點。

蕭:您在新山演講時,一個讀者曾說,台灣人不應只是一味的批評,而是應以實際的行動去幫助大陸的改革與進步。那您覺得台灣人應該做些什麼?

張:這話是很理想,做起來卻不切現實。台灣同胞若希望對中國大陸的政治改革開放盡一點力,也不知該怎麼盡力。真的改革不外兩個,一是輿論的促進,但台灣同胞不能去大陸辦報紙啊;另一個是實際的執行,但台灣同胞也不能去大陸從政啊。

但在兩岸文化的交流上,我看這早就開始了,大陸學者到台灣去講學或台灣學者到大陸講學、很多文化界、社團活動的交流,我看這也許會有些促進兩岸溝通的功能。

蕭:那麼台灣民眾除了反對台獨,在促進兩岸交流方面應怎樣做?

張:台灣同胞必須把本身的民主化建設得更好,因為民主化的建設對大陸會有影響。台灣必須以本身更健全的民主政治作一個良好的示範,比方說台灣議員不要老是 打架、司法應更公正、選舉也沒賣票、沒有糾紛等。那麼,當大陸同胞看到台灣能將一個民主制度做得如此健全,大陸同胞也會去學習,這就是影響。

效仿梁啟超精神,在夾縫中堅持走正確的路

蕭:讓我們談談有關媒體的課題。在華人世界中,各地的華文報過去相當長日期都仰望《聯合報》,因為《聯合報》一直都處在比較高的位置。對於其他起步比較晚 的海外華文報,《聯合報》就好像華文的《紐約時報》。今天,《聯合報》經營日漸困難,即便是《紐約時報》,它也不能永遠屹立不倒。不久前,它的發行人自己 宣稱,《紐約時報》印刷版很可能在5年後消失。在現代人生活方式改變以及電子媒體的衝擊下,《聯合報》未來會怎樣?

張:媒體有它的社會責任。若想賺錢,媒體並不是一個最佳的賺錢事業。人們其實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來賺錢,而不一定要辦報。辦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辦報 甚至在某種政治環境里,是一種具有風險的事情。但是,仍舊還有很多人投身于這個新聞事業,那都是基於他們的理想和抱負。他們覺得自己對於這個國家、這個社 會以及人民,具有一定的責任感,希望這個社會走向一個正義的社會、一個和平和互助發展的社會。這是一個新聞從業員的最高理想。所以,《聯合報》像其他很多 同業一樣,在現時的情況下也受到一些影響。經濟的蕭條、電子媒體的衝擊等,導致它現在的收入比以往少、甚至還被迫裁員呢。至於政治上的影響,它則受到打 壓、受到限制。可是,他們還是奮鬥不懈、不願放棄他們的理想,因為他們對台灣的社會有其責任感、對台灣人民而言有他們要爭取的成果。我相信《聯合報》會像 其他同業一樣,不會輕易退縮,還是會繼續努力、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蕭:馬來西亞報紙的評論作者目前正處於一種“在夾縫中”的局面:他們一方面要發揮傳統媒體的制衡和監督的角色,去批評政府一些不當的政策,追求社會公理和 正義,他們因而面對當權者的很多壓力;另一方面,這些報紙的評論作者卻又常常面對來自網絡作者的挑剔和批評,導致報紙的評論作者兩面受敵。聯合報的作者是 否面對同樣的情況﹖

張:在多元的社會里,不同的意見一定會出現。在台灣,尤其是政治的分歧性很強烈,民眾可以擁護任何一個政黨、也可以主張任何意見。由於台灣有統獨的政治問 題,政治人物的挑撥以及公眾的主張更不一致。在這種情形下,報紙的言論與主張會受到別人的質疑或責難是常有的事情,不足為怪。我想這種情形也可以說是一個 民主社會的正常現象。若馬來西亞有這種現象,從某個角度而言,說不定還是一種可喜的現象。所以,無論是報紙的新聞、報紙的言論、無論是你自己的言論,你只 能說﹕我認定的、我認為是正確、我認為是對社會有益的,我就去做,我不能去討每個人的歡喜。我只選正確的路並繼續走下去。

蕭:您在演講中非常推崇梁啟超。您將他看作一個前輩報人,並以他的風骨來激勵現在的年輕新聞工作者。當時的他不受任何利誘、也不怕威脅。梁啟超擁有一種關懷家國等大格局的目光與胸襟,但現代有許多知識分子卻自限於比較小的格局。

張:我那麼欽佩梁啟超是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愛國分子,他一直在關心中國。無論是從事政治活動或是寫文章,從年輕時期開始到他逝世,筆下沒有一篇文章不是在 關注國家與人民。梁啟超在初期覺得政治可改變一個國家,但後來他了解到,單單從事政治改革並不能救國家。若要救濟國家,則必須從老百姓救起。所以他到了日 本後辦《新民叢報》,就是要先把老百姓變成一個新的人,從他的心理、他的常識、他的品格做起,要他們改掉舊的習慣、改掉舊的風氣、追求新的知識。只有新的 國民才能有新的國家。所以,他這種知識分子是從大的地方來看,要把整個人民的風氣刷新,然後才能有個新的國家。我覺得今天的知識分子也應效仿這種精神,從 遠處看、從大處看,有一個高度,而不只是去注意眼前枝枝節節的事情。因此,知識分子若有這種遠見和心胸,他自然就不會因為一點點的政治利益和個人立場,而 做無益於中國前途的事情。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明辯是非.整理:陳翠娟.08/04/2007

沒有留言: